预防中暑 治疗炎夏热病伤津芦根麦冬饮

处方:芦根100克(鲜品50克),麦冬20克,蜂蜜适量。用法:将上药水煎2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调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芦根具有消热生津止渴、止呕除烦的作用,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作用,蜂蜜有润肺补中、滑肠、缓急和解毒作用。此方用于治疗炎夏热病伤津,口干心烦,可有效预防中暑。(韦良渠)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饮凉茶消暑热

银翘茶:金银花、连翘、鲜荷叶各10克。上药水煎取液或沸水冲泡即成药茶,每日1剂。具有祛暑解毒的功用,用于预防或治疗暑天痱子及疔疱疖肿等皮肤感染。银菊茶:金银花、菊花各3克,将苦丁茶2克,荷叶3克切细或制成粗末与金银花、菊花混合后放杯中,加入沸水冲泡,代茶饮服,每日1—2剂。有清凉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适用于夏天感受暑热、头痛烦热、食欲不振,对流感、咽炎、肠炎也有防治作用。薄荷茶:薄荷2克,绿茶3克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大暑时节人们该如何消暑养生呢?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俗语说"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面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烤"验,大暑时节人们该如何消暑养生呢?  化气生津,化湿除烦化气生津 大暑过后,易消耗人体的气津,老幼和虚弱者更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多汗等症状。此时应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空调病防治中医妙方

近年来,空调越来越普及,在炎夏可为人们提供阴凉舒适的环境。但如果长期处在空调室内,会产生诸多不适,如头痛恶寒、咽喉不适、腰膝酸软、下肢寒冷、因倦乏力、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表现。这些症状都是由于空调室内外的温差较大,机体不能适应所造成的,故称之为“空调症”。   空调症以寒邪入侵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而里寒证又可分肺阳亏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三型。  (一)表寒证 证见畏寒微热、头痛项强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发痧”敷贴疗法刮痧疗法药茶疗法

中暑是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高温和太阳曝晒而发生的疾病,俗称“发痧”。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面色苍白、烦躁、胸闷、气急,严重者突然晕倒、昏不知人、牙关紧闭、全身无汗或是大汗淋漓,高热可引起四肢抽搐。刮痧疗法刮百会、大椎、关元、神阙、曲泽、内关、劳宫、委中、涌泉诸穴,各刮50~80下。刮痧前,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采取降温措施,刮后好转不明显应送医院诊治。按摩疗法拇指指端按揉天柱穴。按揉合谷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祛暑清心药茶

配方:鲜竹叶6克,麦门冬10克,莲子心5克,鲜佩兰7克。   用法:将上四味中药用清水洗净,晾干,共入锅中,加清水约500毫升,煎取药液约300毫升,再加清水400毫升煎取药液约20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装瓶。待凉后,代茶,一日内频频饮服。   功用:本药茶有清热祛暑、清心除烦、祛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暑热所致的胸闷汗多、心烦口干、疲倦厌食及皮肤生热毒、小便短赤等症。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三伏已到大暑将至 缓解阴暑良方

三伏已到,大暑将至,这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防暑降温。除了高温、烈日曝晒会引起中暑(阳暑)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贪食冷饮也会中暑,这叫阴暑。因此,中暑有阴阳之分,解暑的方法也大不相同。阳暑动而得之动而得之,意思是说阳暑一般是在活动时、高温时所得。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一旦出现早期中暑表现,如全身乏力、头昏眼花、恶心、注意力不集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预防中暑的中药制品

中医认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是引起中暑的外因,而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入侵的内因。本病的治疗以清暑泄热为基本治法,同时未病先防也很重要。下面就介绍几种预防中暑的中药制剂和中药冷饮,供大家参考选用。  一、预防中暑的中药制剂  1.西洋参制剂(胶囊或含片、切片) 针对气阴虚弱体质,即平素体虚乏力,口干咽干,或各种病后体虚者。具有益气养阴之功效。  2.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等 针对胃肠不调体质。具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一年中最难熬的盛夏又到来了,高温度加上高湿度,如果通风条件差,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主要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先兆,如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升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的处理方法

1.竹叶粥:鲜竹叶50克(干品30克),芦根30克,生石膏、大米各60克,白糖适量。将竹叶、芦根、石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分2~3次服食,可清热除烦,利尿通淋。既能预防中暑,又可治疗中暑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  2.芦根粥:鲜芦根150克,竹茹15克,大米60克,生姜3片。将芦根洗净,切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大米、生姜煮为稀粥,分两次服食。可清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炎炎暑热 到了藿香正气滴丸发挥功效的时候

进入夏季,炎炎暑热又将来临,又到了藿香正气滴丸发挥功效的时候。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藿香正气方算起,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历经千年时光的锤炼沉积,藿香正气所形成的“湿证圣药”的形象,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厚重得不可磨灭。有专家学者曾经论断:在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只有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中医中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藿香正气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藿香正气方中含有藿香、紫苏、白术、陈皮、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热调补用“无火参”

暑热天气常会使人们感到虚烦躁火、食欲不振、周身不适、身体消瘦、低热口干、咽喉不适等。有“无火参”之荚名的西洋参性凉味甘,入肺胃二经,具有良好的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补虚损、抗疲劳之功用,是热天防病及养生的佳品,也是扶正气、润五脏的“灵丹”。西洋参又称花旗参、西参。最适宜气阴两虚或气阴两虚有热的人。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热不燥。《本草备要》说“西洋参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考相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