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良方治“疰夏"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又被叫 做苦夏,是炎热夏季的一种常见病。中医 认为,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 之气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 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 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夏 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 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 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 另外,人们吃进的食物,在胃肠道里消 化、分解和吸收,在这个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水精油散防伏天中暑

伏天温度高湿度大,外出很容易中暑,出现头痛、心烦、呕吐、腹痛等症状。伏天防治暑病最好随身携带一水、一精、一油、一散。一水:十滴水有清热解暑的作用。适用于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成人每次取一支滴人一杯凉白开水中,搅匀服下。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儿童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可防治痱子。一精:风油精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祛风。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医治“发痧”中暑立竿见影法

中暑,中医亦称“发痧”,轻者主要表 现为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 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刮痧可以 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先将患者转移到一个荫凉避风的 地方,解开上衣,暴露颈部、背部、胸部、 上肢、下肢等部位,用边缘光滑的水牛 角板(因其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作用) 蘸上香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与皮 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一般是 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如没有 水牛角板,也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已动手熬制中药凉茶

凉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斑砂凉茶。 夏季炎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肠胃失调,再加上有的人嗜食辛辣、味重食物,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食欲不佳等症状,十分苦恼。其实,自己动手,有针对性地熬制凉茶经常饮用,便可防治暑病。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热袭人 名同效异 清暑益气

暑热证多在夏秋季发病,“暑”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外感因素,但其本质离不开湿和热,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暑邪虽属外感六淫之一,但与其他邪气袭人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暑邪直入气分,不形成表证。暑热袭人,汗出伤津,热不去,湿仍在,津已伤,且气随津脱,这是暑邪伤人的常见病机。病证中湿热是因,气虚和津伤是果。因此,治疗暑热证,当以清热、化湿、益气生津为主。中医药名方用于防治中暑的方子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清暑益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凉茶 中医茶疗的一种方式

夏季饮用凉茶,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是传统习惯,像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许多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卖凉茶的摊位。 凉茶,实际上是中医茶疗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寒性或凉性的药物组合而成,主要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热证,俗称热气、上火、湿热、燥热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去湿消滞等功效。然而凉茶虽好,也不可滥用。因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人们在饮用凉茶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类型适当选择,以免适得其反。平和型 此型人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季当防中暑 饮食以清淡为主

中医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养生。暑季当防中暑暑季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以防中暑。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饮食以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暑解渴喝冰镇绿豆汤+绿茶

冰镇绿豆汤 绿豆汤中的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功效。每100克绿豆含蛋白质21.6克,脂肪0.8 克,糖类(碳水化物)55.6克。膳食纤维6.4克,钙、镁、钾、铁、锌等多种矿物质,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维生素。   制作方法:1取绿豆100克,拣去杂质后洗净,加适量水,浸泡2个小时;2放入高压锅或锅内煮熟,绿豆煮开花后,加入适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表示,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记者黄旭君)  衣食篇  穿浅色衣服不要渴了才喝水  在户外,人们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如果一定要进行室外活动,要注意防晒、降温。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清暑汤 可治中暑

配方: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 9,克,黄连3 克,竹叶6克,薄荷6克,知母6克,甘草 3克,粳米15 克,西瓜翠衣 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分两次饮用。 本方对老人夏季中暑后暑伤气阴,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方治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与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薄荷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如何防止中暑 防暑指南

7月23日,我国迎来传统节气“大暑”。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中伏阶段,这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自从黄色高温预警正式生效之后,广东就宣告加入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高温俱乐部”。虽然有雷雨帮助降温,但闷热更让人受不了,雨天后天气更是从“烧烤模式”转成“蒸笼模式”。  指导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主任丁邦晗  由高温引起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脸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治暑病首选药膳

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往往出汗较多,消耗较大。这时人们大多喜欢贪凉,爱吃些生冷瓜果、喝冷饮,如不注意身体的调节,容易导致一些与夏季有关的疾病。中医认为,暑湿之气是夏季的主气。暑气导致热病,使人体伤津耗气;暑与湿邪又多合在一起共同引发疾病,使病邪不易祛除,影响健康。因此,在暑热的夏季,最好多吃一些能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荷叶、银花、藿香、酸梅等。夏季暑热盛湿,使人常感口渴多汗,不想吃东西,疲倦等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