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藿香正气藿香正气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共11味药组成。方中藿香辛温,功能理气、和中、辟秽,外散表邪,内去秽浊,兼治表里,是方中主药。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陈皮、半夏降逆燥湿祛痰,佐以疏里滞;苏、陈、芷、朴的芳香气味更有助于化秽浊,醒脾气,上述药物为辅助药。湿气与不正之气伤人,皆致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利水通阳临证应用

【利水通阳临证应用】伏暑、暑温兼湿兼痰,宜用利水通阳法 利小便通阳法除广泛应用于湿温证外,亦可以应用于伏暑、暑湿、痰热等证。暑多兼湿或兼痰,有“长夏暑令,暑必兼湿”之说,暑为阳邪,与湿、痰蕴结,如油合于面粉,胶着难解。如温化湿浊则助其暑热,清解暑热则阴凝湿聚,暑湿蕴结更易致三焦阳气通利失职,应用通利小便通达阳气法,使暑湿或痰浊有出路。明·王纶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此为清心以清暑,利小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治中暑饮品三款

中医认为,暑湿之气 是夏季的主气。暑气导致 热病,使人体伤津耗气. 暑与湿邪又多合在一起共同引发 疾病,使病邪不易祛除,影响健 康。因此,中医治疗多采用清热解 暑除湿的方法,可选用西瓜、海带 绿豆汤、荷叶、银花、藿香、酸梅等 能清解暑热的食物和药物。夏季 暑热湿盛,使人常感口渴多汗,不 想吃东西,疲倦等,宜选用一些能 清心降火、芳香除湿的药物和食 物,如淡竹叶、佩兰、冬瓜、茯苓 等。中暑是炎热的夏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夏秋季节天气仍然炎 热、平时大家说的秋老虎就 是这种情况。小朋友不注意 容易发生中暑。临床表现为 体温达39℃~40℃时,而不会 流汗;皮肤发红、发烫,并且 干燥;烦躁不安及哭吵,呼吸 和脉搏加快,接着会显得很 疲乏,甚至发生抽筋或昏迷; 有的患儿出现恶心、头晕,失 去方向感,表现得昏昏沉沉, 对外界反应较差。 当小儿发生中暑时要立 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 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让 小儿仰卧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发热 腰痛丹毒 治方

腰痛:西瓜皮、青皮各30g,阴干研磨成面,用黄酒调,空腹服15g,每日2次。高胆固醇血症:花椒、绿豆各9g,研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匀,做成降脂冲剂,内服,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中暑发热:鲜苦瓜1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6~9g。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过敏性皮炎:干燥荷叶500g,用水5000ml,煮至2500ml,擦洗患处,并用贯众末和油涂患部,每日2次,数次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湿热病 根据湿邪的多少病案举例

赵绍琴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获得较好的效果。兹简介如下:湿阻湿热之邪监犯,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气愤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验案举例:方某某、男、20岁。正当暑天高热,体温腋探摄氏39.5℃。先投西医服西药,得汗热稍退,退后又复,缠绵三天,效不显来诊中医。只见患者高热恶寒、面红目赤、神疲肢乏、濈濈汗出、气短懒言、口渴引饮、大便三天未解、舌苔黄厚腻、脉浮虚数。诊断:中暑〔暑热湿困、大肠热盛〕。治法:宜益气清热解暑、荡滌湿滞。组成:香薷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5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主治小儿暑热方药

暑热证中医称为“疰夏”(或苦夏),认为是幼儿体虚感触暑热之气所造成的。暑热证一般分暑伤肺胃、下虚上盛两种证型,前者主要与肺胃阴虚有关,医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后者多因脾肾阳虚复感暑邪所造成的,医治建议温下清上、护阴潜阳为主。小儿暑热证,又称夏天热,是3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热性病,临床以长时间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下面推介一个治小儿暑热症的简效方。治则:温下清上,伏阴潜阳。主治:小儿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炎炎夏日来临,藿香正气水一跃成为各大药店的新宠,家中必备,总之,“恶心呕吐来一瓶,感冒发烧来一瓶,防暑解暑来一瓶。”藿香正气水已然被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藿香正气水,你真的用对了吗?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中暑与中医中所说的中暑二者并不相同。西医对中暑的定义是: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证常用方剂辨析

炎炎夏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暑证相关的方剂。暑证释名暑,《说文解字》称:“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对暑的解释:“暑,煮也。”段玉裁注解:“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爇也,如火所烧热也。”从文字上看,暑与热是同义的,前者偏湿,后者偏燥。暑证的病机暑为外邪,其性属湿热。暑邪伤人后,人体迅速发热,大量的出汗,脉象洪大。早期如果离开致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张士骧治疗暑病经验

张士骧,清代名医,字伯龙,山东蓬莱人,因父病而精研医道,服膺叶天士、王孟英之学,著有《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本草问答》等。《雪雅堂医案》记录其临证经验,共两卷,376则医案。其中,暑病16案。暑为六淫之一,夏季主气,人感暑邪,发为暑病。张士骧治疗暑病的医案分为暑温与暑湿两大类,现以病为纲,治法为目,纲举目张,论述其经验。暑温治法暑温为感受暑热邪气产生的一种急性热病,多发于夏季,起病以阳明热盛多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