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暑”的预防“阴暑”与“阳暑”的区别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中医所谓中了“阴暑”。引发“阴暑”的原因“在暑湿季节,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肌肤和脾胃而引发‘阴暑’。”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袁晓明说:“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张开、腠理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清热解毒金银花

“天地细蕴夏日长,金银两宝结鸳鸯,山盟不以风霜改,处处同心岁岁香。”第六当夏令,便是金奶花爬满绿篱的时候。   在药村中,金银花虽然算不上名贵,但中医早已证实,它肯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据现代医学的说法,金银花是强有力的抗生素。因此,临床上常用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丹毒、外伤感染以及子宫糜烂等。古方银翘散中便以金银花作主药,银翘散的改良剂银翘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赖香和治暑湿症数方

江西名医治暑湿症(暑湿伤气)方处方:太子参、葛根各18克,炙黄芪12克,麦冬 15克,苍术9克,黄柏、白术各10克,滑石(另包)、茯苓各20克,五味子、橘皮各6克,升麻、炙甘草各 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暑化湿,培元和中。可用于治疗暑湿症,中医辨证属暑湿伤气型。症见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淡红,苔白或黄腻,脉芤大或濡滑无力。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日绿豆食疗方

绿豆性凉味甘,入心、胃二经、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水的功用。常用的绿豆食疗处方有以下几种:  绿豆银花汤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先煮豆后下银花,吃豆喝汤,可预防和治疗中暑、痱子、疮疖。  绿豆丝瓜花饮绿豆50克,鲜丝瓜花8朵,先将绿豆煮熟烂后,加入丝瓜花,再煮片刻,食豆喝汤,防治中暑。  绿豆海蜇汤绿豆50克,海蜇50克,将两物加水熬成汤,内服可解暑热,降血压,止咳喘。  绿豆白菜汤绿豆10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暑季多汗 当以清、宣、降为法

暑热天汗出增多,更有甚者,汗出如洗。中医云:“汗为心液”,“血汗同源”。出汗过多,常致气阴两虚,重则虚脱。故汗出过多,不可不治,不可不防。然暑季多汗,多属阳热怫郁之故。多以热郁气滞为病机。常致机体升降失利,局部热气怫郁,蒸迫营阴,故汗出不止。治疗暑季多汗,当以清、宣、降为法。宣可去壅,药用辛凉。薄荷、白芷、白蒺藜、柴胡,均可使用。清可散热,也可开郁,使热上下分消,汗出可止。故清热常与宣降同用,使方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共4方

方剂1 食盐10-20克,生姜15克 制用法:二味同炒,炒至盐黄、姜微黑后,用水煎服。 适应症:中暑方剂2 鲜芦根60克、鲜藕(去节)、荸 荠(去皮)各90克,雪梨10个, 鲜麦冬60克 制用法:绞汁。温饮或冷饮。 适应症:中暑 方剂3 滑石、大黄、甘草各等量 制用法:研末。每次用20克,日服3次。 适应症:中暑方剂3 柳树皮、榆树皮各适量 制用法:烧炭加少许冰片,共研细末。直接撒于患处或用香油调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中署的偏方11

西瓜汁100毫升,陈醋10毫升。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中暑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证。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中署的偏方12

扁豆15克,薏苡仁10克,莲叶梗30克,柳叶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中暑恢复期。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方

验方一 组成: 西牛黄1.2克 赤金箔10张 冰片1.8克 蟾酥3克 火硝9克 滑石12克 石膏(煅)60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越细越好,磁瓶贮存,不可泄气。将本药吹入患者鼻中。 主治: 夏月受暑,昏倒不省人事。或急痧腹痛。 --------------------------------------------------------------------------------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中署的偏方9

青蒿、白扁豆各6克,连翘、云苓、西瓜翠衣各10克,通草、生甘草各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中暑暑湿证。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中署的偏方10

川黄连、砂仁各20克,吴茱萸15克,杭白芍、六神曲、炒白术各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中暑暑湿侵脾证。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疗中署的偏方6

藿香、陈皮、法半夏、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云苓、青蒿各15克,竹茹、连翘各l2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中暑暑热夹湿证。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