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解渴喝冰镇绿豆汤+绿茶

冰镇绿豆汤 绿豆汤中的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功效。每100克绿豆含蛋白质21.6克,脂肪0.8 克,糖类(碳水化物)55.6克。膳食纤维6.4克,钙、镁、钾、铁、锌等多种矿物质,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维生素。   制作方法:1取绿豆100克,拣去杂质后洗净,加适量水,浸泡2个小时;2放入高压锅或锅内煮熟,绿豆煮开花后,加入适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凉茶 中医茶疗的一种方式

夏季饮用凉茶,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是传统习惯,像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许多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卖凉茶的摊位。 凉茶,实际上是中医茶疗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寒性或凉性的药物组合而成,主要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热证,俗称热气、上火、湿热、燥热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去湿消滞等功效。然而凉茶虽好,也不可滥用。因为人的体质各有差异,人们在饮用凉茶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类型适当选择,以免适得其反。平和型 此型人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已动手熬制中药凉茶

凉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斑砂凉茶。 夏季炎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肠胃失调,再加上有的人嗜食辛辣、味重食物,难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食欲不佳等症状,十分苦恼。其实,自己动手,有针对性地熬制凉茶经常饮用,便可防治暑病。制作凉茶所使用的草药能有效去除人体的毒素,起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御细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阴阳、柔润肌肤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水精油散防伏天中暑

伏天温度高湿度大,外出很容易中暑,出现头痛、心烦、呕吐、腹痛等症状。伏天防治暑病最好随身携带一水、一精、一油、一散。一水:十滴水有清热解暑的作用。适用于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成人每次取一支滴人一杯凉白开水中,搅匀服下。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儿童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可防治痱子。一精:风油精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祛风。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医夏防暑热秘籍

长夏防湿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季伤暑区别医治

在酷热的夏夜,由于怕热贪凉,常常引起伤暑。老百姓所说的伤暑,多为夏季感冒。伤暑表现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口渴心烦的内热现象。经常听人们说,夏季感冒不容易治好,其实是在治疗时没有辨证而造成的。暑热内盛 表现为发热较高,面唇色红,出汗很多,口渴得厉害,气粗喘促,小便又黄又烫,舌红苔黄,脉搏快而有力。应当采用清热解暑的方法治疗,宜用“天生白虎汤”饮之,即西瓜取瓤,去子,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代水大量饮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薄荷:防暑降温佳品

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为唇形科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出产,主要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其叶对生,叶片上表面为深绿色,下表面为灰绿色,叶面有茸毛,揉搓后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凉气,深受大众的喜爱。 《神农本草经》曰:“薄荷气味辛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可见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薄荷常被用于治疗风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制冰袋去夏病

炎炎盛夏,病菌滋生,痱子、各种癣症、细菌感染易发,有发热、头痛、头昏等暑病的人也多了起来。对付这些夏病,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自佑惧有抑制细菌、止痒去痱、消暑退热、提神醒脑功效的冰袋,效果很不错。家庭简易冰袋制作很简单,可以采用无菌的一次性输液袋,将上下两端的加药管、插入管沿袋1厘米处剪断,装入200毫升自来水,用火柴点燃后封闭管口,可制成长约17 厘米、宽约10厘米的冰袋。或者将冻好的冰块装于盆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的症状和处理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根据症状可以分为三型:1.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四肢无力发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2.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初秋回热更需要防暑:附方

不知不觉进入了初秋季节,但盛夏余热未消,白天仍然炎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自然万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既要保护阳气,还要防暑降温。  早睡早起护阳气  初秋季节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阳气作为首要任务。起居生活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因为早睡有利于保护人体的阳气。大家都知道,鸡是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热调补用“无火参”

暑热天气常会使人们感到虚烦躁火、食欲不振、周身不适、身体消瘦、低热口干、咽喉不适等。有“无火参”之荚名的西洋参性凉味甘,入肺胃二经,具有良好的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补虚损、抗疲劳之功用,是热天防病及养生的佳品,也是扶正气、润五脏的“灵丹”。西洋参又称花旗参、西参。最适宜气阴两虚或气阴两虚有热的人。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热不燥。《本草备要》说“西洋参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考相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的处理方法

1.竹叶粥:鲜竹叶50克(干品30克),芦根30克,生石膏、大米各60克,白糖适量。将竹叶、芦根、石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分2~3次服食,可清热除烦,利尿通淋。既能预防中暑,又可治疗中暑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  2.芦根粥:鲜芦根150克,竹茹15克,大米60克,生姜3片。将芦根洗净,切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大米、生姜煮为稀粥,分两次服食。可清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