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骧治疗暑病经验

张士骧,清代名医,字伯龙,山东蓬莱人,因父病而精研医道,服膺叶天士、王孟英之学,著有《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本草问答》等。《雪雅堂医案》记录其临证经验,共两卷,376则医案。其中,暑病16案。暑为六淫之一,夏季主气,人感暑邪,发为暑病。张士骧治疗暑病的医案分为暑温与暑湿两大类,现以病为纲,治法为目,纲举目张,论述其经验。暑温治法暑温为感受暑热邪气产生的一种急性热病,多发于夏季,起病以阳明热盛多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治中暑验方五则

1.生石膏20克,芦根、知母、竹叶、麦冬各15克,石斛、玉竹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天一剂。功效:适用于中暑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者。2.藿香叶、苍术、姜半夏、白芷、香薷叶各10克,薄荷叶5克。水煎分3次服煎,日一剂。功效:清热解暑、健脾醒脑。3.滑石30克,甘草10克,冰片1克,木香、降香、厚朴(姜制)各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日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功效:用于中暑发热、胸闷不适者。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暑证常用方剂辨析

炎炎夏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暑证相关的方剂。暑证释名暑,《说文解字》称:“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对暑的解释:“暑,煮也。”段玉裁注解:“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爇也,如火所烧热也。”从文字上看,暑与热是同义的,前者偏湿,后者偏燥。暑证的病机暑为外邪,其性属湿热。暑邪伤人后,人体迅速发热,大量的出汗,脉象洪大。早期如果离开致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治疰夏有对策

疰夏亦称湿阻、苦夏,西医称之为夏季低热或先兆中暑。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夏天来临,随着天气炎热经常感到头昏脑涨,头痛,四肢沉重,全身无力,胸闷气短,低热不退及心烦多汗,倦怠嗜睡,口淡无味,食纳呆滞,日渐消瘦。虽然到了秋后天气凉爽疰夏诸症会自然消退,但因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不仅对肉体、精神造成痛苦,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疰夏应以预防为主。疰夏患者多是体质虚弱、脾胃功能欠佳者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炎炎夏日来临,藿香正气水一跃成为各大药店的新宠,家中必备,总之,“恶心呕吐来一瓶,感冒发烧来一瓶,防暑解暑来一瓶。”藿香正气水已然被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藿香正气水,你真的用对了吗?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中暑与中医中所说的中暑二者并不相同。西医对中暑的定义是: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季中暑食疗调治

中暑是发生在夏季或高温环境下的一种急性病。临床初见头昏、头痛、烦渴、疲倦、少汗,继则高热、神昏、烦躁、抽搐。本病特点是发病急、且易伤津耗气。多因高温环境,汗液蒸发困难,产热量大增,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而成。中暑的治疗原则是将病人迅速撤离高温场所,尽快降低过高体温,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等。在其预防和治疗中,饮食治疗尤其在食疗方面甚为重要。从中医防治中暑治清暑益气,滋阴生津治疗原则考虑,可用以下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主治小儿暑热方药

暑热证中医称为“疰夏”(或苦夏),认为是幼儿体虚感触暑热之气所造成的。暑热证一般分暑伤肺胃、下虚上盛两种证型,前者主要与肺胃阴虚有关,医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后者多因脾肾阳虚复感暑邪所造成的,医治建议温下清上、护阴潜阳为主。小儿暑热证,又称夏天热,是3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热性病,临床以长时间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下面推介一个治小儿暑热症的简效方。治则:温下清上,伏阴潜阳。主治:小儿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解热消暑的绿豆冬瓜盅

绿豆和冬瓜,都是夏日的最佳消暑食品。绿豆甘凉,具有消暑利水,清热解毒之功,是大家公认的盛夏理想的居家良药;冬瓜营养丰富,含糖类和多种维生,能利水消肿,是水肿患者的理想药疗蔬菜,暑热感冒后,服食冬瓜,对解热有治疗作用。暑天若将绿豆和冬瓜配合,煮冬瓜绿豆汤喝,能消暑清热,制作成绿豆冬瓜盅,消暑效果更佳。绿豆冬瓜盅具体制作方法如下:选择充分成熟的冬瓜,以1—1.5公斤左右为宜,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从中间切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验案举例:方某某、男、20岁。正当暑天高热,体温腋探摄氏39.5℃。先投西医服西药,得汗热稍退,退后又复,缠绵三天,效不显来诊中医。只见患者高热恶寒、面红目赤、神疲肢乏、濈濈汗出、气短懒言、口渴引饮、大便三天未解、舌苔黄厚腻、脉浮虚数。诊断:中暑〔暑热湿困、大肠热盛〕。治法:宜益气清热解暑、荡滌湿滞。组成:香薷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5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后饮食禁忌

中暑是炎热夏季的易发疾病之一,常因久曝烈日或长时间高温之下劳作而引起。中暑的症状常见头昏、出汗、口渴、恶心,甚则猝然昏厥。中暑之后,人体非常虚弱,在恢复过程中,其饮食应有所注意。忌狂饮水: 中暑病人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使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促使热痉挛(抽风)的发生。忌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湿热病 根据湿邪的多少病案举例

赵绍琴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获得较好的效果。兹简介如下:湿阻湿热之邪监犯,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气愤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真中暑吃仁丹假中暑喝十滴水

中暑是一种“季节分明”的疾病,一到夏天,各类祛暑药就从被冷落许久的角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然而,虽然祛暑药种类不算太多,却不是每个人邢能用得准用得对。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因此真正中暑的人体温都会升高,暑邪伤津耗气,所以人们会感到口渴、乏力,还会有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表现。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在持续高温的天气下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仁丹不失为一种功效确切、价格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