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感冒
呼吸内科
胃肠病
神经疾病
心脑血管
口腔科
咽喉疾病
鼻炎
眼部疾病
耳部疾病
糖尿病
贫血
中暑
民间偏方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中暑发热 腰痛丹毒 治方
腰痛:西瓜皮、青皮各30g,阴干研磨成面,用黄酒调,空腹服15g,每日2次。高胆固醇血症:花椒、绿豆各9g,研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匀,做成降脂冲剂,内服,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中暑发热:鲜苦瓜1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6~9g。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过敏性皮炎:干燥荷叶500g,用水5000ml,煮至2500ml,擦洗患处,并用贯众末和油涂患部,每日2次,数次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急救六措施
夏季,由于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体内余热难以散发,热量越积越多,导致休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发生中暑时,应尽快将中暑病人送医院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但严重中暑者在救护车未到之前或送医院前,仍需做一些急救处理。掌握以下几个方法,发现中暑者时,可及时救冶。一、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二、敷。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夏秋季节天气仍然炎 热、平时大家说的秋老虎就 是这种情况。小朋友不注意 容易发生中暑。临床表现为 体温达39℃~40℃时,而不会 流汗;皮肤发红、发烫,并且 干燥;烦躁不安及哭吵,呼吸 和脉搏加快,接着会显得很 疲乏,甚至发生抽筋或昏迷; 有的患儿出现恶心、头晕,失 去方向感,表现得昏昏沉沉, 对外界反应较差。 当小儿发生中暑时要立 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 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让 小儿仰卧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制“温州伏茶”祛暑
浙江温州地区,一直流传着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在车站、社区、公园等地方常可见到伏茶供应点,深受老年朋友喜爱。传统伏茶的配方多来自民间,常用中草药有金银花、夏枯草、荷叶、薄荷、竹叶、芦根等,其具有清热生津、利湿解毒、除烦安神、益气开胃的功效。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消耗大,许多人会出现各种不适,如胸闷心悸、心烦口渴、食欲不振、头晕头沉、四肢乏力、小便不利等。而喝伏茶就可以缓解这一系列的不适。这些中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治中暑饮品三款
中医认为,暑湿之气 是夏季的主气。暑气导致 热病,使人体伤津耗气. 暑与湿邪又多合在一起共同引发 疾病,使病邪不易祛除,影响健 康。因此,中医治疗多采用清热解 暑除湿的方法,可选用西瓜、海带 绿豆汤、荷叶、银花、藿香、酸梅等 能清解暑热的食物和药物。夏季 暑热湿盛,使人常感口渴多汗,不 想吃东西,疲倦等,宜选用一些能 清心降火、芳香除湿的药物和食 物,如淡竹叶、佩兰、冬瓜、茯苓 等。中暑是炎热的夏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制豆腐汤解暑祛湿
豆腐苦瓜汤:豆腐块250克,苦瓜100克,瘦猪肉100克,黄酒、酱油、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把猪肉剁成末,加植物油、酱油、麻油、水生粉腌10分钟。热锅烧油,下肉末略炒,加入苦瓜片翻炒数下,倒入沸水,豆腐块,加调料煮沸,勾芡即可。此汤色泽绿白,入口微苦,营养丰富,具有清热解暑、通利胃肠的功效,适用于夏季防暑祛湿健脾胃。豆腐鲜蘑汤:豆腐300克,鲜蘑菇150克,蒜1瓣,葱花、姜末、精盐、麻油、味精、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利水通阳临证应用
【利水通阳临证应用】伏暑、暑温兼湿兼痰,宜用利水通阳法 利小便通阳法除广泛应用于湿温证外,亦可以应用于伏暑、暑湿、痰热等证。暑多兼湿或兼痰,有“长夏暑令,暑必兼湿”之说,暑为阳邪,与湿、痰蕴结,如油合于面粉,胶着难解。如温化湿浊则助其暑热,清解暑热则阴凝湿聚,暑湿蕴结更易致三焦阳气通利失职,应用通利小便通达阳气法,使暑湿或痰浊有出路。明·王纶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此为清心以清暑,利小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六种草药可解暑
1.香薷: 香薷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之效,多用于治疗夏日“外伤于寒、内伤于湿”之证,表现为发热无汗、头重身痛、腹痛腹泻等。用香薷6克热水泡10分钟,趁热饮用。2.藿香: 藿香有理气和胃、解暑化湿等功效,对夏日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胸脘闷胀、腹痛腹泻等有良好防治作用。每日10—15克,煎水后代茶饮。3.佩兰: 佩兰有解暑、化湿、醒脾、和胃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夏日头晕昏闷、胸脘闷胀、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藿香正气藿香正气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共11味药组成。方中藿香辛温,功能理气、和中、辟秽,外散表邪,内去秽浊,兼治表里,是方中主药。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陈皮、半夏降逆燥湿祛痰,佐以疏里滞;苏、陈、芷、朴的芳香气味更有助于化秽浊,醒脾气,上述药物为辅助药。湿气与不正之气伤人,皆致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季暑湿中药巧治
暑天炎热,不少人会头晕脑胀、食欲欠佳、胸闷乏力、精神不振等,中医称之为暑湿。笔者临床用中药治暑湿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处方:藿香、法半夏、猪苓、泽泻、淡豆鼓各6克,川朴、白蔻仁各3克,茯苓、北杏仁各10克,生薏仁1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此方能健脾益气,消暑化湿。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三伏天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自制药茶祛暑气
夏季暑热难当,可自备药茶除暑。方法:太子参6克,菊花、藿香、薄荷各3克(中药店皆有售,价格便宜),用沸水冲泡或轻煎取汁,每剂药茶取药汁1000毫升。每日1剂,代茶饮。功用:祛暑,清热,生津。该方名为“参菊茶”,主要用于夏季高温环境下出现的头晕目眩、口渴咽于、四肢乏力、周身困重、心胸烦热等中暑先兆症伏。其中太子参可养阴生津、益气除乏;菊花、薄荷令人头脑清醒、双目明亮;藿香可祛暑避浊、化湿和中,为夏令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1..
«
7
8
9
10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