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滞病“伤食”中医推拿加穴位贴敷治疗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积滞病有“伤食”“食积”“食不消”“乳滞”“乳积”等别名,现指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脾胃病症。临床表现主要有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甚者疼痛、大便酸臭或稀溏或秘结,可伴随有烦躁不安、夜卧啼哭,或伴有呃逆、呕吐等症状。久病失治者,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可体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形体消瘦、精神疲乏等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清胃健脾汤治小儿厌食症

笔者有幸跟随老中医孟宪兰(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济南市名老中医)学习,针对目前较多的小儿厌食症,孟老应用清胃健脾汤治疗效果好。清胃健脾汤的主方组成: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临床可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调整。现介绍如下。胃热脾虚证的病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父母及长辈对儿童娇生惯养严重,家长们追求“高营养、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积滞

小儿积滞病,又称“伤食”“食积”“食不消”“乳滞”“乳积”等,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甚者疼痛、大便酸臭或稀溏或秘结,可伴随有烦躁不安、夜卧啼哭、呃逆、呕吐等。久病失治的患儿,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体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形体消瘦、精神疲乏等。对于小儿积滞,西医目前主要应用促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疳证,小儿疳证,名医谭礼初治疗疳证验案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为脾胃失调。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治疗上开扶脾养胃法先河。其后,李东垣倡健脾之法,药偏甘温而多刚燥;叶天士立养胃阴之法,药偏甘寒而柔润。笔者临床运用这些方法时发现,温燥之品徒增温燥,易助风热,柔润之流恰碍脾运,增加湿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厌食症原汤化原食 大黄黄连泻心汤

我最早治疗的厌食症是小儿挑食,中医叫做疳积。病儿四肢枯瘦、脖子上三根筋挑着个大脑袋,肚子隆起,青筋暴露。一般都偏食,有的还吃墙皮,唇红口臭,大便干结如兔子屎,拉出来敲得马桶当当响。不用问,这些现代社会的小难民都是由于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喂养不当造成的。绝大多数都是吃饱了撑的。本来拒食、挑食是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可怜的是这些孩子还在被引诱、强迫进食,先伤胃,后伤心,搞得孩子成年以后一个个都留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什么是积食 焦三仙消食汤的做法

中药“焦三仙”指的是什么?在中医的处方上,经常看到“一味”药——焦三仙,大部分人会把焦三仙当做是中药材的一种,实际上它是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种药配伍的统称。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因此,临床上医生常将三药合用并称为“焦三仙”。焦三仙为消积导滞之品,对面食、肉食之积有助消化、解油腻作用。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推拿方法很简单 轻松调理宝宝食积问题

儿童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差,所以平常饮食稍不注意,或饮食过量,或生冷不均,均易导致食积。如果不及时调理,常常引发感冒、发烧、咳嗽等问题。专家推荐的推拿方法很简单,轻轻松松就能调理宝宝的食积问题。第一招:掐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是四横纹。小儿食积时,用掐一下、揉三下的方法,掐揉小儿四横纹处50下,可清热散结,化积消食。第二招:分推腹阴阳沿小儿肋弓做八字分推,边做边向下移动,到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积滞内停 厌食症消积增食汤

张士卿,男,1945年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首批甘肃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医儿科杂志》主编,出版《王伯岳儿科临床经验集》《于己百临床经验集》等论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小儿厌食 治则方药

韩某,男,4岁,初诊日期:2021年2月21日。舌苔厚腻伴纳差1月余,平素嗜甜食及水果,口气重,夜间磨牙。有时脐腹痛。大便日2次。脉滑,舌红苔白厚腻,以舌中间为主。诊断:小儿厌食(寒湿中阻)。治则: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杏仁3g,白豆蔻3g,炒薏苡仁15g,炒神曲15g,炒麦芽15g,炒枳实10g,炒白术15g,半夏6g,陈皮15g,苏叶10g,藿香10g,木香10g,砂仁6g,苍术6g,厚朴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小儿积食中医食疗方 中医外治法

小儿脾胃功能弱,不注意就容易消化不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不止、腹胀腹泻、发热咳嗽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基本是由积食引起的。小儿积食还会导致小儿睡觉不安稳,出现哭闹、磨牙、厌食、呕吐、手脚心发热,甚至发烧等情况。当小儿积食时,家长可采用适当中医防治方法,缓解不适症状。中医食疗方鸡内金打粉:可在烙饼时掺入鸡内金粉,或用蜂蜜调服。鸡内金具有消食导滞之功。每日3克。白萝卜粥:白萝卜有消积滞、下气的作用,能治疗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 选方药 临证加减

古人对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意在说明疳积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的病理症状。国医大师李玉奇行医数十载,治疗小儿疳积症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受损虚弱,标实为食积不化,蕴湿生热,气机阻滞,故提出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现将临证运用介绍如下。望形体 观舌脉 寻病机李玉奇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中一种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朱锦善治疗积滞经验

朱锦善教授,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主任医师、教授,早年师从我国中医儿科学泰斗王伯岳先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晓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和儿科各家学说,对小儿脾胃有独到见解,擅长治疗小儿肺、脾、肾相关疾病及疑难杂症。积滞是由于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1]。若积滞日久不愈,可进一步导致脾虚内热、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