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中医推拿疗法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的一种病证。有的阵阵哭啼,哭后仍能入睡。有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一般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持续时间数日至数月不定。  病因病机  小儿夜啼多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所致。  中医认为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或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穴位贴敷治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因伤食、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为脾胃虚寒,心火内盛或惊吓所为,治宜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有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1.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每晚1次,连续2-3天。可引热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三偏方

方一蝉蜕6只(去足),钩藤6节,甘草、薄荷各0.5克,生龙牡2克。水煎代茶饮,每日5-6次,1剂分2天服完。方二小麦45克,红枣60克,甘草5克。每剂分3日,煎汤代茶饮。方三桂枝、甘草各3克,白芍、钩藤各6克,陈皮4.5克,姜半夏、朱茯苓各9克,龙齿15克,生姜2片,红枣3枚。水煎服。赵昕献方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治小儿夜啼 鹅掌风经验方

治小儿夜啼方处方:生山楂、五味子、钩藤、生牡蛎(先煎)、生龙骨(先煎)各 lO克。水煎40分钟,加白糖少许溶解,少量频服,一天之内服完1 剂,连用4~7天可见效。主治:小儿夜啼,兼见盗汗,头汗为主,后脑勺头发稀疏。 高春桃治鹅掌风经验方法:取艾叶200克,加水适量,煮沸10 分钟,取药液先热熏患处,待药液温热微烫时,浸泡患部20分钟,每日2次。药液冷后可加热再用。主治:鹅掌风,尤论糜烂型、鳞屑角化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牵牛子治小儿夜啼经验

方法:取牵牛子(黑丑)7粒,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肚脐,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小儿夜啼,中医辨证属心热型,症见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黄。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夜啼20例,大多数在当夜就能止哭。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治小儿夜啼验方三则

1.蝉蜕5克,钩藤6克,柏子仁6克,夜交藤3克,茯神5克,黄连3克,甘草5克,酸枣仁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服完。连用7天。  2.木通3克,生地5克,龙齿、石菖蒲、灯心草各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加蜂蜜调成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上,每24小时换药1次,连用7天。  3.朱砂1克,五倍子2克,琥珀3克,五味子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黄酒调成小饼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用5天。(张可堂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防治宝宝晚上夜啼

近日,李女士带着6个多月的宝宝前往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所就诊。“宝宝白天还是非常乖巧的,但最近一到晚上就哭闹,持续一个多星期了,家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近来有许多妈妈反映:宝宝晚上睡眠较浅,容易被微小声音所惊醒,成为“夜哭郎”。  该院儿保所姚天虹副主任医师介绍,儿童抑郁症在冬季发病率较高,和成人一样,幼儿冬季也会心情不佳,但是常表现在生理上,如夜晚啼哭、精神不佳等。人体内有一种“生产”消极情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栀子豉汤治胃病及小儿夜啼

《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火热的方子,叫栀子豉汤,是清胸膈之间邪热的。  栀子豉汤清胸膈间邪热  热郁胸膈之间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兹选我的导师刘渡舟先生的一则医案说明:  一妇女,患伤寒发热,数日后见心烦懊?(心中烦乱不安,坐卧不宁的感觉),严重烦躁时需跑到空旷无人的地方一阵大喊大叫,方稍有减轻,甚至家人不敢靠近她,近前即遭到她的厌恶、呵斥,舌红,苔黄,脉数。  这就是热郁胸膈的表现,张仲景用栀子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服连朱粉

中医认为,小儿心经热盛,会导致夜间啼哭,喜伏卧,见灯火则啼哭更甚,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黄等。用黄连、朱砂、钩藤等具有清热熄风、镇惊止痉的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满意。方法:取黄连6克,朱砂、钩藤各 3克。共研细粉,每次服O.5克,每日 2次,温开水调下。 赵宁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 取穴中冲穴

【穴性特点】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  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  《针灸资生经》说:“中冲,命门,疗身热如火,头痛如破。”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等病。近年来有临床报道称三棱针点刺中冲放血对于小儿夜啼有较好疗效。  【操作技法】  取双侧中冲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法。首先医者的左手拿住患儿中指,经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三棱针点刺放血法

【穴性特点】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针灸资生经》说:“中冲,命门,疗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等病。临床报道称三棱针点刺中冲放血对于小儿夜啼有较好疗效。【操作技法】取双侧中冲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法。首先医者的左手拿住患儿中指,经常规消毒后,右手持细三棱针或5号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饮伏龙茶

小儿夜啼,是指1岁以内的哺乳婴 儿,每到夜间出现间歇性的高声啼哭,甚 至通宵啼哭不已的病症,而白天又如常。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者,可见患儿夜问啼 哭,喜伏卧,四肢欠温,乳食减少,或腹 痛隐隐,得热则减,面色清白,唇舌淡 白,舌苔薄白等。治宜温中散寒。可饮伏 龙肝茶治疗。方法:取伏龙肝(灶心土,药店有 售)30克,灯芯草1克(鲜品15克), 红糖20克。将中药水煎,澄清,加红糖, 分3次当茶饮,每日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