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小儿磨牙 广东名医治方
处方:黄连3克,生地10克,灯心草6克,生石膏15克,栀子、茯苓、茵陈、防风、连翘各8克,甘草 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以通腑泄热;口干喜饮者加石解、玉竹养阴生津。功效主治:清心泻脾。用于治疗小儿磨牙,中医辨证属心脾积热型。临床症见患儿夜间磨牙反复发作,磨牙声音响亮,面赤,唇红,烦躁,或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指纹青紫。 创方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缺锌症经验
经验方:淮山、白扁豆、莲子、薏苡仁、党参、茯苓、大枣、白术各10克,陈皮6克,砂仁1.5克,桔梗3克。加减:食欲不振加麦芽15克,易感冒加黄芪10克,心烦加灯心草2克,舌红去党参,加太子参10克,舌苔厚加山楂10 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年龄小于7岁者药量酌减。治疗期间无需服用补锌药及补锌食品。治疗30日为1疗程。疗效:本方治缺锌症患儿25例,治愈 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5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婴幼儿疾病偏方
治婴儿皮皱糜烂方先将茶叶研成细末,在患儿入睡前将 患处用水洗净晾干,撒上茶叶末。每日1—2 次,一般轻者1次即愈,重者2次收效。主 治:婴儿皮皱糜烂。 蒋钦保治小儿口角流涎方吴茱萸30克,研为细末,用醋调匀,晚 间外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 定,以防脱落。每12小时换药1次。一般 2-3天见效。主治:小儿口角流涎。金海治小儿遗尿方生姜50克,捣烂成泥,然后浸泡在 100毫升高度白酒中。3天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发热 生山栀子贴穴疗法
经验方:生山栀子10克。用法:将山栀子研碎,浸入少量白酒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钱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侧)、内关穴(双侧),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以患儿局部皮肤呈青蓝色为佳。疗效:本方治小儿发热患者60例,经过1—3次治疗,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流涎验方
1.生白术9克,益智仁9克,加水煎30分钟,剩一小碗药汁,放入适量的白糖,每日一剂,日服2~3次。治小儿流涎 2.绿茶2克,白术12克,甘草3克。后两味药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分3次温服,复泡再饮,每日一剂。 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分两次服。每日一剂。治小儿流涎 4.桑白皮10~20克。将上药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分2~3次口服。每日一剂,5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药敷脐治小儿常见病
新生儿脐炎:取云南白药适量,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肚脐部,盖上纱布,再用绷带包扎好,隔日换药一次。 小儿遗尿:取鲜葱白10段(两寸长)与硫黄12克,捣烂成饼状,在小儿睡前将药饼敷于肚脐中,纱布覆盖固定。两日换药一次,可连用两周左右。 小儿盗汗:取五倍子适量,研细成末备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药末,用温水调成面糊状,敷于患儿肚脐,盖上一块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柴胡注射液滴鼻退热
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柴胡注射液滴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有较好效果。小儿每次左右鼻孔各滴药液1-2滴,成年人每次左右鼻孔各滴药液3-4滴。体温高者15分钟滴1次,待热势下降,改为半小时或1小时滴1次。一般患者滴鼻4小时后开始退热,24-48小时可降至正常。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流涎方
1、生白术、益智仁各9克,加水煎30分钟,剩一小碗药汁,放入适量的白糖,每日1剂,分2-3次服,约3-5天即可治愈。2、白术12克,甘草3克,绿茶2克。前2味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加入绿茶,分3次温服,复泡再饮,每日1剂。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每日1剂,分2次服。4、桑白皮10-20克,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每日l剂,分2-3次服,5剂为1个疗程。5、鸡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方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肺脾气虚)方处方:黄芪、太子参、玄参、白芍、防风、茯苓各 10克,炒白术、陈皮、柴胡、桔梗各6克,甘草3 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化痰散结。用于治疗儿童打鼾,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扁桃体、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专家点评:儿童打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婴幼儿夏季热中医治方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西医学称暑热症。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患儿禀赋不足,不能耐受夏季炎热气候的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而发病。根据症状,可分为暑伤肺胃与下虚上盛两型。 暑伤肺胃 症见渐起发热,热型不定,烦渴不宁,口唇干燥,多饮,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体倦乏力,舌红,苔薄白,指纹紫,脉滑数。 治宜清暑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即将药物至于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通过脐部的药物渗透,达到祛病除邪、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 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脐朝百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脐疗可使药物通过四通八达的经络,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头面五官、胸腹四肢、五脏六腑,虚实寒热诸证均可采用。由于小儿肌肤娇嫩,药物易透皮吸收,所以脐疗尤适于小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消化不良用婴儿健脾散治
婴儿健脾散是儿科常用药,为中西药结合制剂。由白扁豆(炒)、山药(炒)、鸡内金(炒)、白术(炒)、川贝母、木香、碳酸氢钠、人工牛黄等组成。外观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性味咸、微苦,具有健脾、消食、止泻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婴儿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等的治疗,笔者体会,其尤适用于除大便次数增多外,伴粪质稀臭、含有未消化食物、乳食少进的患儿。 用法用量:每袋0.5克,一岁以内每次1/2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9
10
11
12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