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王某,女,4岁。2010年6月5日初诊。 因反复感冒来诊,现在既无咳嗽亦无发热,唯口中异味,晨起眼眵过多,口唇色红如妆,咽部充血明显,无咽痛、咽痒,扁桃体Ⅱ度肿大,上颚靠里侧有一硬币大瘀斑,颜色鲜红,但无痛感,食欲很好,纳食较多,腹部叩击呈鼓音,明显腹胀,大便干,每日1次。手心较热,舌质红,苔有剥脱。 综合患者上述表现,应属于典型的食积化热,热极化火伤阴,食积、火旺、阴伤三者并存,所以患者很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臣字门儿科 干姜通肺速止寒喘 溏心瓜蒌润肺通腑
臣字门儿科治疗小儿脾胃和肺系疾病倡导用药轻灵,不主张过用攻伐,常多用药食同源之品。下面介绍数则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小儿脾肺疾病的特色用药和医案,以飨读者。萝卜取汁快膈宽胸陈某,男,5岁。恶寒发热两天,表解后,咳嗽未愈,反增气喘,喘息与痰鸣交织,声如曳锯,咯痰黏腻不爽,脘满嗳气,不欲纳谷,舌苔白腻,脉濡。证属痰湿内蕴,气机逆转,治以化痰、降气、平喘。处方:苏叶、苏子、杏仁、川郁金、制半夏、炒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疳积调治
疳积是儿科常见 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 医学的慢性消化不良或 肠寄生虫病有了疳积的小孩,乳食 懒进,或易饥多食,肌肉消 瘦,肚子大,面色不荣,毛发 焦枯,易发脾气,喜食异物, 肛门发痒,大便溏泻或大便 干似羊屎,尿如米泔,午后 潮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为疳积的主要成因。患了疳 积的患儿,宜食清淡易消化 的食物,少吃零食。·疳积初 起,若能注意饮食调理。中医治疗疳积以消积, 调理脾胃为主。临床运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预防手足口病:土茯苓赤小豆
针对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手足口病,专家提醒,多吃土茯苓可预防此病。 土茯苓赤小豆煲排骨 功效:预防手足口病,清湿热解湿毒 做法:1、40克土茯苓、30克赤小豆和50克祛湿豆略微浸泡;2、300克排骨切块洗净,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至2小时。3、饮用时加入适量食盐便可。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主治小儿脑性瘫痪 补肾健脑方
鲍超,1967年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30年,擅长运用针灸综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创用“补肾健脑针法”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组成:印堂、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合谷、太冲、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1穴,共4穴)、智三针(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共3穴)、脑三针(脑户穴及左右旁开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低热或潮热 方药玉屏风散
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发育不全,阴阳不相协调,外感风寒,邪留肺卫,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故微恶风寒,兼有鼻塞流涕,干咳少痰,指纹浮而红。因小儿的体质特点是阴阳相对不足,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外感热病,高热或长期发热,亦可伤及津液,而导致低热久治不愈;或暑季外感,湿热蕴结,低热缠绵,出汗暂缓但继而复热,头身困重,伴有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指纹隐伏。方药 玉屏风散加地骨皮、白薇、甘草。功效 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敷脐法治小儿常见病
1.治小儿腹泻:鲜石榴皮适量捣烂如泥状,敷于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3次可愈。2.治小儿腹胀:厚朴、芒硝、莱菔子、枳实各10克,大黄15克,穿山甲5克。共研细末,用2—3个鸡蛋清调成糊状,然后做成直径约4~6厘米的圆形药饼外敷脐部,布裹固定,一般4—6小时可换1次药饼,此方对小儿内科疾病升起的腹胀效果均佳,但脐部皮肤有破损、溃烂、发炎者不宜使用。3.治小儿厌食:乳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磨牙症预防调护 中医辨证论治验案
常克运用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磨牙症经验小儿磨牙症是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下颌肌肉规律性伸缩咀嚼的副功能活动[1]。该病多见于夜间,故又称夜磨牙,其病因多为精神过度紧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神经异常等[2]。现代医学以心理与行为学疗法、药物疗法、咬合干预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1]。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加味甘露消毒丹治疗小儿冒暑验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宿春竹,田春馨,景伟超,王有鹏关键词 加味甘露消毒丹;冒暑;小儿;验案所谓冒暑是指感受暑热之邪传入胃肠而致的疾 病,为暑病轻证。小儿冒暑为感受暑热之邪,传入胃 肠,肺失宣降、脾失升清、胃失降浊,导致咳嗽、呕吐、 腹泻等三焦症状并见。暑令感冒多易夹湿,湿热困脾, 三焦气机失调,升降失司,即为现代分型所说的感冒 夹滞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而又有寻常感 受暑气,致腹痛水泻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婴儿皮肤发黄方
此症多为湿热使然。若服药不愈,可取鲜车前草1把(200—250克,或更多一些),水煎给婴儿洗浴,日2次,数日即愈。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患者,男,6岁。发育迟缓,心智发育落后,智力较同龄儿偏低。患儿频繁感冒,每日晨起咳嗽明显,白天持续流鼻涕,每次感冒发烧肚子都会比周围皮肤温度高。现患儿肌肉松软无力,性格敏感,烦躁易怒,对生人易产生抵触警戒心理,大便干,多日1次,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较明显,有明显口臭,脉弦细无力。诊断:(太阴病里虚兼里滞型)小儿五迟、五软。方药:四逆汤加半夏、肉桂、茯苓、怀山药、生甘草240g,生附片240g(碎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夏季热 中医养生食疗方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林晓洁小儿夏季热为婴幼儿一种特有的疾病,又称“暑热症”,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尽完善所致。夏季热主要症状有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怎样预防和治疗小儿夏季热就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勤洗澡 由于皮肤稚嫩、皮下脂肪少,容易受损。夏天气温高,加上溢奶及大小便的污染,夏天因根据皮肤清洁情况每天清洗两次,保持皮肤毛孔通畅,洗完后 用清洁柔软的干毛巾轻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13
14
15
16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