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医保健特点二——形气未充

小孩子的这个特点,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都不能过分,比如吃食物,孩子形气未充,容易受偏食影响;我们使用药物,要注意不太猛烈,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前面讲了,孩子的身体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那么,形气未充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了解“形”是什么?“形”是我们身体的本质物质基础,看这个人形体如何,讲的就是“形”。  “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这是讲“形”是我们的生命的物质基础,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乃治小儿惊风 独到思想

急惊风为儿科四大重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证候是起病急,神志昏迷,两目上窜,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其发生之先,常有呕吐,发热,烦躁不宁,睡卧惊惕;或弄舌摇头,咬牙齘齿,时时惊啼等先兆症状。其发短暂,常不易察觉。  其证有由感受风寒而引起者,有受温热之邪而导致者,有因食积痰热所致者,亦有因大惊猝恐而生者,其治法各异。  钱乙乃中医儿科鼻祖,其治疗小儿惊风有独到的见解。探讨钱乙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学术思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温病重预防 巧用辛凉之品

今年是我的恩师、著名中医学家张锡君教授诞辰100周年。张锡君1913年2月生于无锡一个三代中医世家,幼承家学随父从医。张锡君从事中医药工作七十年,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尤其对急重症和疑难病症有独到经验,每起沉疴,在同行中享有崇高声誉。在恩师诞辰100周年之际,略述跟师学习粗浅体会。  首重初诊善抓主症综合治疗  张锡君教授认为,初诊含义有三:一是医生首次诊治某患者,二是医生首次诊治某病症,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高热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在小儿高热的治疗中,清热解毒,透邪化滞是祛除邪热的主要治法。可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小儿发热运用常规的清热解毒透邪之法不仅无效,甚至反而加重,且还会出现自汗、肢冷、脉微等正虚阳微证候。如不仔细辨别,往往会造成误诊而致不良后果。  《经》曰: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可见发热与热证,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即发热不一定是热证,热证不一定都发热。此类患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磨牙 对症治疗

磨牙会使孩子面部过度疲劳,吃饭、说话时会引起下颌关节和局部肌肉酸痛,张口时下颌关节还会发出响声,这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影响情绪。由于牙釉质受损,引起牙本质过敏,当遇到冷、热、酸、辣时就会发生牙痛。  磨牙时咀嚼肌还会不停收缩,久而久之,咀嚼肌增粗,下端变大,孩子脸型发生变化,影响美观。  原因:肠道寄生虫病  有的孩子患有蛔虫病,由于蛔虫扰动使肠壁不断受到刺激,也会引起咀嚼肌的反射性收缩而出现磨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正确处理小儿感冒发烧

一见孩子发烧,刘女士就慌了手脚,害怕发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第一天退烧贴、退烧药一起上,第二天又加上打针和滴鼻;张女士的宝宝也被感冒击中,但她却认为小儿感冒没啥了不起,不算啥大病,因此也没有及时就医,而是私自给孩子用药,由于用药不当病情拖延半个多月,反复发作不见好转。看来如何正确处理小儿感冒发烧还是各位家长的必修课。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发烧宝宝食谱

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3.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4.西瓜汁:可促进毒素的排泄;5.鲜梨汁:适合发热伴有咳嗽的宝宝;6.鲜苹果汁:含有维生素C,可中和体内毒素。(石志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体弱多病 芦根乌梅汤

小儿体弱多病,身体抗病能力差,偶尔受风受凉,就感冒咳嗽;稍食生冷油腻饮食,就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泻。有些小儿,身体瘦小,头发枯黄,脾气暴躁,稍不顺意,又哭又闹,而且长期挑食偏食。笔者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年,针对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以及小儿成长过程中“喂养难”,得病后“喂药难”的问题,制“芦根乌梅汤”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方,最适宜1~6岁孩子服用。  方药组成:芦根20克,乌梅肉10克,黑豆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舞蹈病中医治疗方

1984年7月10日有一家长带一陈姓少男求诊于中医,家长述曰:小儿今年14岁,于1981年左侧上下肢不自主地转动,曾在地区医院治愈。1984年6月20日被雨淋后而发高烧,经治疗烧退,相继出现右侧上下肢不时转动,以右上肢为重,右手虽能握物,但握而不牢,右侧颜面肌肉跳动,复去医院检查,治疗数日无明显效果,而来求中医诊治。查患者发育尚可,营养较差,精神不振,四肢活动自如。右侧颜面肌肉频繁震颤,右侧上下肢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新生儿腹胀外治方

新生儿腹胀是由于胎热壅结肠胃或乳食停滞.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引起腹胀.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烦躁、多啼。方用:玄明粉10克.小茴香2克。上药研末混匀.放置纱布袋内。袋两边缝上绷带.捆于新生儿的脐上一夜.若小儿大便已通.腹胀消退.则不必再用.如腹胀不减.可重复运用。 (狄俊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手足口病验方

石膏菊花汤生石膏30克,菊花2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地黄10克,大青叶10克,蝉衣10克,百部6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清瘟败毒饮板蓝根12克,射干3克,山豆根3克,蝉衣3克,薏苡仁5克,紫草5克,鱼腥草10克,葛根5克,黄芩5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本方有清热解毒,化湿活血之功。  清热泻脾散生石膏15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吴鞠通将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归结为“稚阴稚阳”。虽历代医家均言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但小儿还有一生理特点叫做“纯阳之体”。临床上,老师治疗小儿病同时考虑到小儿的这两个特点,常以“和法”为主,用药之性偏于温和,少见大苦大寒之品。老师常说:“小儿之体,少见大虚大实之候。”  病案一:李某,男,5岁。2012年12月2日就诊。  昨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