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治小儿脑积水

程某某,女,1岁2个月,辽宁抚顺人。2012年9月15日就诊。患儿家长主诉患儿头大、运动发育落后1年余。患儿系8个月早产,出生体重2400克。生后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半岁时发现患儿头略大于同龄儿,且仍不会翻身,家属携患儿前往当地儿童医院就诊,行头颅MRI示:外部性脑积水,脑发育不良。并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半年后患儿可竖头,能独坐。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就诊,症见:头大,颈软,不会说话,不能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孩子饮食进补喝补汤

为孩子炖补药,让孩子吃好的,可见父母、长辈对孩子饮食的重视,但有些做法未必正确。在此特别提醒,家长在给孩子饮食进补时要了解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四季均可进补不少妈妈觉得,宝宝进补,喝补汤要在冬天才行。冬天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补季节,但是只要有医生的指导,孩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喝适合他(她)的补身汤。食疗副作用小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因此,只要在医生的“辨症施食”下,食疗通常很少有副作用,对孩子来说,既有效,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行知堂”推“小儿健康中医托付”方案

近日,有中医医疗机构针对孩子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作出了新的尝试:在减轻家长带孩子看病负担方面提出了一项名为“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的全新解决方案。“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方案是北京行知堂中医诊所推出的一项针对0~12岁儿童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该诊所董事、总经理姚遥表示,“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方案可有效降低普通家庭就医难度,让家长不必考虑反复就医的费用问题;同时,也方便家长与医生及时沟通并获得专业的指导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承气作散 善通积滞

小儿食积便秘很常见,孙浩老中医采用外治法治疗,既能解决问题,又无吃药之苦。其中,常把承气汤做散来用。方名:承气散。组成及用法:芒硝6克,厚朴5克,枳实5克,生大黄6克,上为1次量,共研为末。摊于10cm×10cm的3层纱布上,敷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绷带裹腹,上用热水袋(温度适中)温熨敷药部位约15~20分钟,俟肛门排气排便后去之,拭净皮肤即可。功用:宽中导滞。主治:小儿积滞诸症。病案:李某,男,2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多法并施使脑瘫儿行走自如

荔某,男, 2岁,陕西省眉县人。2013年6月17日就诊。病史:患儿在母孕40周时,因其母子宫畸形,行剖宫产,产后哭声低,出生体重2900克。患儿早期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家属未予重视。1岁6个月时因不能独站及行走,扶站时双下肢无力,双足外翻,言语简单,在西安某医院就诊,头颅MRI示脑白质发育不良,诊断为脑性瘫痪,在当地间断康复训练至今,少有效果而求诊于我院。刻下症见反应差,流涎,言语简单,毛发萎黄稀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防治小儿冻疮 小娃娃打呼噜

丹丹5岁了,平时身体各方面都还好,但一到寒冷的冬季,耳朵总会发生冻疮。由于奇痒难忍总会不自觉地去抓挠,造成冻伤皮肤破损,引发感染而出现溃疡、流黄水等。冻疮以儿童最多见,好发于四肢肢端、耳部、面颊等处,可单侧或双侧发生。主要症状有:初起损害为局部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冰凉、有痒感,受热后痒感加剧。重者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或白色浆液,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迁延不愈者有硬结,甚至遗留疤痕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防病养生 捏脊疗法

3岁的聪聪,脾胃功能偏差,时而食积发烧,时而呕吐酸馊食物,时而腹胀腹痛。一段时间后更是精神不振,身体也逐渐消瘦,医生说是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而至食积。予以健胃消食中药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停药不久又出现食积症状。后来医生经诊断为食积,建议推拿治疗,使用捏脊疗法。经过治疗后,聪聪食欲好转,精神明显好转,3个月后,个子也长高了。 捏脊疗法是我国医学界中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治疗手法,原称捏脊骨皮,以调整督脉与太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西医共研儿童中成药临床指南

2015年12月20日,“儿童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研究专家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药协会和全国中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研究评价技术中心和中国中药协会标准化专项办公室承办。《儿童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批准中国中药协会立项的标准化研究课题《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的重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针药并用治重度智力低下

叶某某,女,1岁10个月,陕西省兴平市人,2011年4月1日来诊。病史:反应差伴运动落后近1年半。患儿4个月时家人发现双眼不追物,逗笑不能,反应差,不会翻身,6个月时可翻身,双手能抓物,仍不能逗笑,双眼仍不追物。8个半月时患儿出现发热3天,体温39 C°左右,神志清,无喷嚏、咳嗽,无恶心呕吐等症,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未见好转。3天后患儿双下肢瘫痪,在西安某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住院治疗1月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幼儿惊风 涤痰祛暑饮

组成及用法:川贝4.5克,麦冬6克,桑叶6克,车前仁9克,金石斛6克,黄芩6克,莲米9克,石菖蒲6克,鲜芦根2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主治:幼儿惊风。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石玉书之经验方。本方所治,当为急性惊风之迁延者。多见于儿童各种脑炎、脑膜炎或中毒性脑炎迁延期之惊厥者,暑温特别是伏暑证常可致之,乃脾肾之正气渐虚,缠绵之暑气夹肝风痰热为祟者。其证可见身有低热,而面色苍白,四末不温,呼吸气粗,心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三仁汤解小儿高热

刘某,男,10岁,于1982年10月2日因发热恶寒一天,以“上感”收入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经用西药解热镇痛、抗感染、激素疗法和物理降温等治疗三天后,发热持续不退,体温稽留在38℃左右,于10月5日下午4时急请中医会诊。症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5℃),汗出热不退,伴面红、胸痞欲呕,口渴不欲饮,饮食纳差,小便黄。大便已3日未下,舌苔边白中间黄腻而燥,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已经化燥,治宜清热化湿,佐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早春小儿防病

每年早春时节,小儿的惊厥抽筋骤然增多。特别是冬春之交因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少,接触阳光少,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不足,如果此时母乳不足或不愿喂哺,就更容易导致维生素D供应不足,影响婴儿体内钙、磷的吸收,出现一系列抽搐症状。发病早期,婴儿往往容易夜惊、烦躁、多汗、睡眠不安、常惊哭、惊跳、摇头等,发作时表现为无热惊厥、手足抽搐和喉头痉挛三大典型症状,尤其是喉痉挛,严重时可危及婴儿生命。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送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