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脾为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肝 “贯 阴阳,统气血,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 ,肝脾 二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 常的关键所在。1 小儿肝脾相关理论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 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共济,共同将饮 食物消化、吸收,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 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理功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滇南地区特产药品及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1],系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深入民间,采集药草,为民治病,同时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历经20余年编写的,这也是云南历史上第一部价值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性本草。该书因切合云南的地理气候与民情病谱,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倍受云南名老中医的推崇,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主任也主张后辈们不但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应对小儿不喜药之小经验

多数中药苦口难闻,每次给小儿服中药就犯难,素来令家长们头疼。医生在开处方时,也需考虑“小儿不喜药”之性情,作者为此提供了几个小经验供读者参阅。张女,1岁4个月(顺产)。2013年7月10日就诊。其母亲代诉:咳嗽3天,昨天加重。三天前开始咳嗽,昨天穿衣单薄受凉后,咳嗽加重,发烧,恶寒甚,有点抽搐。近期用药有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头孢、退热贴。现流清鼻涕,喷嚏,恶寒有汗,精神可,哭闹甚,眼睛有点红肿,胃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完全相同,比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内服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治法,在用药上具有如下特色:【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临床用药一般要因人、因病、因时而选择不同剂型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由于汤剂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发烧怎么办?

发烧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家长害怕打针吃药会给宝宝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很多时候都优先考虑在家处理。于是,网上五花八门的退烧偏方就有了市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提醒,发烧不是说在家处理不行,只是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否则,可能烧没退下去,还弄巧成拙就不好了。偏方1:藿香正气水敷肚脐网上流传着“藿香正气水抹肚脐退热”的帖子,称发烧的儿童不用吃药、打针,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饮食调摄偏怯弱质儿童药膳调理

“偏怯弱质”是小儿体虚所表现出的以怯弱为特征的状态,属儿童亚健康八种状态中的一种、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于调护、疾病影响等原因引起,譬如先天怯弱、不足,孕母生性即怯弱或儿童属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又如后天原因,由于后天失于调护、相关疾病影响等原因,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气血生成不足,引起心之气血偏虚或胆气虚弱;还有环境问题,因为儿童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受到惊吓或是父母教育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孩怎样喝中药

喝中药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碗黝黑黝黑的汤药里掺杂着各种味道,酸懵苦涩,每次都得你捏着鼻子眼一闭才敢喝进去,将身体所遭受的烦恼都托付给这一碗药了。小孩子的话更是嫌药苦,怎么也灌不进去,愁煞了家长无数。经常见有家长见小儿喝药不成,仗着力气大,架住小孩子,再来一个大人往小孩嘴巴里硬灌,结果很有可能是药也吐了,碗也打翻了。小编儿时也是惧怕喝药,常常喝一小口,再趁大人不注意,偷偷从下水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理法方药

小儿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男,8 岁,2014 年4 月16 日初诊。主诉: 反复发热1 年余。现病史: 患儿自2013 年入冬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 ~ 39℃,最高可达39. 8℃,服西药退热药( 希克劳、泰诺灵、美林) 30min 后降至正常,6 ~ 8 h 后再度上升至38 ~39℃,约2 天后体温逐渐正常。发作频率由两月1次发展至两周1 次或每周1 次不等,发热前颈部不适。2014 年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附“捏脊”案例分享

我向慢性病患者郑重推荐中医传统的捏脊疗法,即患者采取俯卧位,由施术者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高血压患者需从颈部向下捏到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为止。一天捏一次,一次捏五遍,以脊往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一则因为脊柱乃是大脑外延与重要通道,大脑通过脊柱脊髓指挥内脏与四肢的活动。可谓人体的要塞与要害部位;二则脊柱两侧各五分处,有十七对,即三十四个穴位,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应用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主要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该 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肺炎症 吸收、解除气管痉挛等作用。小儿肺热 咳喘出现发热、口渴欲饮、呼吸急促、烦 躁不安、夜寐不宁等症状,以及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均可服 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进行治疗。用法:口服颗粒剂,每日3次,1岁 以内,每次4克;1~2岁,每次6克;3~5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增强小儿免疫力药膳三款

免疫力低下,抗病力较差的 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表现为反复感冒发热,鼻塞流涕, 咳嗽多痰,食欲不振,体虚多汗。 中医认为这多因先天不足、后天 失调而使脾肺两虚及表卫失固所 致。除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 外,还可以配合一些药膳调治,以 增强小儿的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 力。下面介绍三款药膳供参考。一、百合花生粥干百合20 克,加水浸泡,与花生米30克共 放锅内煮熟,再加入糯米60克同 煮为粥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诊脉须重视儿科 儿科脉象拾取的临床体会

1.诊脉须重视儿科儿科脉诊的难题在于,小儿寸口脉位短,难定位;易恐惧,哭闹不安,影响气血脉象,难配合;切脉气血未充,脉微难见,难感触。解决之道,通过多诊识脉,反而更呈现出儿科脉诊的价值,即儿科脉象典型、单一、主观认同、客观可评价的优势。因为历代医家业已形成的丰富经验积淀;相关学科脉诊研究的飞速进步借鉴;小儿脉诊较成人因素简单,小儿疾病相对较单纯,病程相对短,有关七情社会因素影响真实可确认。因而诊脉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