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方食醋治小儿肥胖病

【组成】食醋适量。  【用法】每日饮用10~15 毫升。可分次饮。  【主治】小儿肥胖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入夏小孩积食发热 外治敷贴

入夏后,许多小孩容易出现积食发热、感冒畏寒、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大便质稀等症状,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儿科主任饶平介绍,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积食发热等,可使症状明显好转。具体方法是生神阙、胃脘、天突、大椎等穴位做外治敷贴,配合小儿捏脊、推拿,经2~3个疗程后可见明显改善。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通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外治穴位贴敷,疏通经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颈软便方

【组成】生附子、生南星各6 克,姜汁适量。  【用法】前2 味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如糊状,摊于厚布上,贴于天柱骨上。  【主治】素体虚弱,感受风邪而致颈软。  【说明】天柱骨即颈骨,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大孔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幼儿急疹用紫草水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常见,它表现为小儿突然高烧,温度可达39℃~40℃。白细胞不高,嗓子有点红,常在耳朵后面或枕骨后两侧摸到黄豆大的淋巴结,孩子发烧一直不退,吃药、打针都无效,发烧3~4天突然退烧,全身出现粉红色的斑丘疹,本来伴随发烧出现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也随着烧退疹出逐渐消失,这就是小儿急疹。外表上来看,幼儿急疹和麻 疹、风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初生儿不吸乳

【组成】生地、米酒适量。  【用法】浸24 小时后取出生地捣如泥,涂于患儿脚心,每日换药1 次,连续2~3 日。  【主治】初生儿不吸乳。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宝宝护理 排毒祛湿

湿气太重,宝宝很容易就会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也很容易患肠胃不适、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所以,排毒祛湿是宝宝护理的一大“工程”。下面四招帮你测试宝宝体内是否有湿气。第一招:起床时看宝宝精神状态。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看到宝宝特别疲劳,睡不醒,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体内可能有湿气了。第二招:如厕时看大便。宝宝如厕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采用针灸等手段 治疗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  该疾病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表现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儿童体质调理 中医食疗保健

用什么方法能让儿童拥有强健的体魄,远离疾病呢?中医食疗可为首选,其被称为“传统的营养治疗学”,具有养生保健、未病先防及辅助治疗等作用,讲究人体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平衡,并可结合儿童体质进行个性化调理。因此,了解孩子的体质并掌握中医食疗保健知识应该是广大家长育儿方法之必备,对孩子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功效。  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介绍,家长在开展儿童食疗保健时,必须首先了解孩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喂养难”芦根乌梅治

小儿体弱多病,身体抗病能力差,偶尔受风受凉,就感冒咳嗽;稍食生冷油腻饮食,就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泻。有些小儿,身体瘦小,头发枯黄,脾气暴躁,稍不顺意,又哭又闹,而且长期挑食偏食。笔者针对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以及小儿成长过程中“喂养难”,得病后“喂药难”的问题,制“芦根乌梅汤”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方,最适宜l~6岁孩子服用。具体方法为:芦根20克,乌梅肉lO克,黑豆30克。以上诸药,加开水60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肠痉挛腹痛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小儿肠痉挛又称肠痉挛腹痛、痉挛性肠绞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为常见的机能性腹痛。其临床表现为健康的小儿突然发生以脐周为主的阵发性、间歇性腹痛,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就地翻滚。经反复发作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腹痛可不再出现。个别患儿腹痛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日。在腹痛时观察腹部,多见肚子鼓起,但用手触之感觉柔软,没有固定压痛点,也没有包块。腹痛常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陈昭定分型辨治儿童多动症 安神定志汤基本方

陈昭定,男,1938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曾两次参加援外医疗队,获原卫生部荣誉奖状。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和科研工作50年。擅治小儿发热、咳喘、霰粒肿、厌食、腹痛、腹泻、紫癜、遗尿、多动及抽动症等。  首都医科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女童性早熟 辨证处方 中医传统理论

王某,女,7岁,2013年3月18 日初诊。  主诉:双侧乳房胀痛,不可触按21天。患者于2013年3月13日在某省儿童医院检查:睾酮小于0.025ng/ml;左卵巢内见4个直径大于4毫米的卵泡,右侧可见3个大于4毫米的卵泡,双侧乳腺回声减低区。  刻诊:患者月经尚未行,平素易生气发怒,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辨证:肝郁化热,气滞痰凝。治宜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处方:柴胡6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