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丁香外用治小儿病方
小儿流涎: 丁香3克,肉桂3克。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脐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小儿腹泻: 丁香、吴茱萸各3份,木香、白术各1份,共研细末。用时取本品5-10克,用黄酒适量调为糊状敷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5日。小儿泄泻: 丁香、肉桂各等份,研为细末,取少许蜂蜜调匀敷神阙,3日1换。小儿遗尿: 丁香30克,肉桂30克,山萸肉60克,覆盆子60克,金樱子60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与治疗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人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于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药治二方
1、生石膏25克,黄连5克,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丹皮、丹参、玄参、苏子、地龙、前胡、贝母各10克。水煎服。2、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山海螺各15克,百部、炙僵蚕、玄参各8克,甘草3克。每日2剂,分4次服。赵昕执业医师献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麻杏代赭汤治疗小儿胃咳证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急性肺炎中经常表现为咳嗽伴有呕吐,类似《内经》中胃咳证,用麻杏石甘汤合旋覆代赭汤治疗,收到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麻黄、石膏、杏仁、旋覆花、半夏、代赭石、甘草。加喊法:发热者重用石膏,加黄芩;流涕喷嚏者加荆芥,防风;腹泻加藿香、蒲公英;扁桃体肿大加栀子、射干。每日1剂,少量多次给服,12小时内服完,剂量视年龄、体质而定。 《内经》云:“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胃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良药使君子
使君子,又名留求子、五棱子,使君子,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使君子有较强的驱虫作用,并能抑制皮肤真菌。临床上运用使君子治疗蛔虫病、蛲虫病、肠道滴虫病,疗效显著。 使君子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以下列举是常用的验方。 治小儿疳蛔:使君子10个(瓦上炒,为末),甘草(猪胆汁浸一夜)、白芜荑各1克,川楝子5个(去核)。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惊风 治疗应分型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见,发病率高,四季皆有。发病来势凶猛,病情危急。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多由外感时邪疫疠,内蕴痰热食积以及暴受惊恐引起。有接触疫毒之疾,或暴受惊吓史。本病常突然发作,具有热、痰、风、惊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在治疗上,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总则,痰盛者急先化痰,热盛者予以清热,风盛者应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治疳证:疳证的针灸治疗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疳证的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不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阴竭阳脱,猝然变险。古人视本病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喂养失当常可导致疳证的发生。一为太过,即饮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致食积内停,积久成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补脾摄血治紫癜验案
验案:马某,男,12岁。双上肢远端、大腿、小腿、踝足部较密集的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20余日。外院诊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常规治疗,当时紫癜有所消退,但过后不断反复再现。诊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均无异常。辨证:脾气虚弱,固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滞于皮下呈现紫红色瘀点瘀斑。治以补脾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消斑。处方:党参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自制“治疗奶”缓解幼儿不适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身体发育会不断增长,这时要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但当孩子患了消化不良或肠炎等疾病时,又需要对饮食作相应的调整。这时可对牛奶作一些处理,配制成“治疗奶”,可帮助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现介绍几种常见婴儿疾病的“治疗奶”做法。腹泻——脱脂奶。脱脂奶适于腹泻婴儿,可连用3-5天。不能用于正常或患其他疾病的孩子,以免造成小儿营养不足,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制法:将牛奶煮沸,放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流涎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以液为涎;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水液不循常道而从口中流出以为涎。方中白术、山药、黄芪健脾益气;猪苓、泽泻健脾渗湿,使水道通调,水液循其常道;益智仁摄涎止唾。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摄涎止唾之功,故而取效。治疗方法:采用自拟摄涎汤,药物组成:猪苓4克,茯苓6克.白术9克,泽泻6克,益智仁9克, 山药12克,黄芪12克(药物剂量为4岁患儿剂量,随年龄及体质酌情增减)。加减:纳差加焦三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惊风 山东名医治方
山东名医治小儿惊风(食积郁热)方:处方:薄荷、淡豆豉、黄芩、栀子、连翘、桔梗、浙贝母各4.5克,牛蒡子、玄参、神曲各6克,甘草1.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并送服紫雪散。功效主治:解表消食,清热熄风。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中医辨证属食滞外感,热动肝风型。小儿乳食积滞,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而发惊风。症见突发高热,咽赤肿痛,腹胀拒按,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嗳气酸腐,时时惊惕,甚则昏迷、抽痉,苔厚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惊风(感受风邪)方
处方:钩藤6克,茯神、薄荷、天竺黄、苏叶、荆芥穗、枳壳各4.5克,黄芩、瓜蒌、连翘各6克,生甘草1.5克。加减:若抽搐者,可加石决明、桑叶各9克,白僵蚕5克,以祛风定惊。或服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次1—3粒,1—3岁每次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若痰蒙清窍者,可加石菖蒲4克,以清心开窍。若高热、乳蛾红肿、便秘者,可加大黄4克,栀子6克,以通腑泄热。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解表镇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5
6
7
8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