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小儿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多动症处方:女贞子15克,夜交藤、枸杞子、生牡蛎各12克(先煎),白芍、珍珠母(先煎)各10克。加减:阴血不足,面色萎黄,舌谈者加熟地10克,阿胶12克(烊化);脾虚气弱,纳少,便溏,乏力者加茯苓15克,白术6克;夜寐不安加炒枣仁15克。功效: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主治:小儿多动症。疗效:治疗15例,全部治愈。最少服15剂,最多服55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林 杰点评:小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辨治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以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临床辨证有暑伤肺胃、脾阳不振、下虚上盛等不同,治疗方法则以清暑养阴、补脾益气、温下清上为主。 1.暑伤肺胃型:本证多见于素禀阴虚的患儿。除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外,烦躁较为明显,精神食欲改变不大。发热虽高,病程虽长,但无头痛、恶风、恶寒和神昏惊厥等症状。多见唇红干燥、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处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泄泻 治小儿缺锌症
经验方:丁香30克,炒车前于20克,荜菝10克,胡椒、肉桂、吴茱萸各5克。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100-300毫克,放入肚脐窝内,脐突者以食指轻按使之陷下后再放药,并用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患脐炎或皮肤过敏者忌用。疗效:本方治疗小儿泄泻患者321例,痊愈221例,有效9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7.5%。经验方:党参、白芍、炒白术、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炭12克,苍术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婴儿皮肤发黄方
此症多为湿热使然。若服药不愈,可取鲜车前草1把(200—250克,或更多一些),水煎给婴儿洗浴,日2次,数日即愈。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敷脐法治小儿常见病
1.治小儿腹泻:鲜石榴皮适量捣烂如泥状,敷于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3次可愈。2.治小儿腹胀:厚朴、芒硝、莱菔子、枳实各10克,大黄15克,穿山甲5克。共研细末,用2—3个鸡蛋清调成糊状,然后做成直径约4~6厘米的圆形药饼外敷脐部,布裹固定,一般4—6小时可换1次药饼,此方对小儿内科疾病升起的腹胀效果均佳,但脐部皮肤有破损、溃烂、发炎者不宜使用。3.治小儿厌食:乳香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预防手足口病:土茯苓赤小豆
针对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手足口病,专家提醒,多吃土茯苓可预防此病。 土茯苓赤小豆煲排骨 功效:预防手足口病,清湿热解湿毒 做法:1、40克土茯苓、30克赤小豆和50克祛湿豆略微浸泡;2、300克排骨切块洗净,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至2小时。3、饮用时加入适量食盐便可。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王某,女,4岁。2010年6月5日初诊。 因反复感冒来诊,现在既无咳嗽亦无发热,唯口中异味,晨起眼眵过多,口唇色红如妆,咽部充血明显,无咽痛、咽痒,扁桃体Ⅱ度肿大,上颚靠里侧有一硬币大瘀斑,颜色鲜红,但无痛感,食欲很好,纳食较多,腹部叩击呈鼓音,明显腹胀,大便干,每日1次。手心较热,舌质红,苔有剥脱。 综合患者上述表现,应属于典型的食积化热,热极化火伤阴,食积、火旺、阴伤三者并存,所以患者很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麦冬甘草蛋治小儿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夏季特有的发热性疾病。本病可于夏季缓慢起病,最突出的症状是长期迁延且无固定型的发热,体温可达38度— 40度。发热可随气温而变化,伴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这里介绍—款麦冬甘草蛋治之,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儿家长不妨一试。方法:取麦冬、生甘草各9克,鸡蛋两个,白糖少许。先将鸡蛋去黄留清,再将麦冬、甘草加水两碗,文火煎至1碗,冷后将药汁倒人蛋清内,加入白糖搅匀。每日1 剂,将1碗药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夏季热方
处方:鲜鸡蛋2枚,麦冬、生甘草各9克,白糖适量。先将鸡蛋去蛋黄,搅拌成糊状,再将麦冬、生甘草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冷后将药液倒人鸡蛋清内,加入白糖少许。早晚分2次服完,每日1剂,一般服3-4天。功效:甘寒养阴,清凉滋润。主治:小儿夏季热。疗效:治疗26例,全部治愈(热退,渴止,小便正常)。小儿夏季热是小儿夏季常见病,如失治日久,可致身体瘦弱,食欲不振,倦怠烦躁等,本方用药物佐以食疗,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便秘方
处方:生地、女贞子各12克,玄参、麦冬、石斛、白术各9克。加减:阴虚明显者加当归9克,生白芍12克;腹胀、便坚,4-5天解便1次者加枳实9克,可随症加减。每剂2煎,煎液为2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功效:养阴增液,润肠通便。主治:小儿虚证(阴津不足)之便秘。疗效:治疗60例,显效43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一般服药2-5剂有效,总有效率为85%。本方副作用虽小,但对年幼小儿应先试用半剂,以免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手足口病直肠入药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以夏秋季多见。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本病虽属自限性疾病,但也可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EV71感染,有较强的传染性,较高的重症率、死亡率。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肺部症状,因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009年,西安市出现小儿手足口病流行,西安市北方医院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发热的中医药治疗
并非巧合,中医与西医一样把小儿发热分门别类,随症治疗。早在唐代,孙思邈就把儿科列为专题,提出外感风寒及内热均可至发烧。宋代的医学家钱仲阳更是细述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症治之。”这个随症治之就是要求根据不同的病因,而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热”的问题。在新医学临床中,除了可以用西方医学的先进诊疗和影像学手段来确认患儿发热的病因,最紧迫的就是需要有一种广谱的小儿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6
7
8
9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