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婴幼儿夏季热中医治方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西医学称暑热症。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患儿禀赋不足,不能耐受夏季炎热气候的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而发病。根据症状,可分为暑伤肺胃与下虚上盛两型。 暑伤肺胃 症见渐起发热,热型不定,烦渴不宁,口唇干燥,多饮,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体倦乏力,舌红,苔薄白,指纹紫,脉滑数。 治宜清暑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鸡蛋病
在门诊治疗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的病儿,竟然是由于吃多了鸡蛋的缘故。有人称这些孩子患的是“鸡蛋病”。鸡蛋被誉为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其中卵磷脂和卵黄素是婴幼儿和青少年身体发育特别需要的物质。但并不是鸡蛋吃得越多,身体就会越好。一两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40克左右,一般除进食普通的食物外,每天添加一个或一个半鸡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方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肺脾气虚)方处方:黄芪、太子参、玄参、白芍、防风、茯苓各 10克,炒白术、陈皮、柴胡、桔梗各6克,甘草3 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化痰散结。用于治疗儿童打鼾,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扁桃体、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专家点评:儿童打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诊脉须重视儿科 儿科脉象拾取的临床体会
1.诊脉须重视儿科儿科脉诊的难题在于,小儿寸口脉位短,难定位;易恐惧,哭闹不安,影响气血脉象,难配合;切脉气血未充,脉微难见,难感触。解决之道,通过多诊识脉,反而更呈现出儿科脉诊的价值,即儿科脉象典型、单一、主观认同、客观可评价的优势。因为历代医家业已形成的丰富经验积淀;相关学科脉诊研究的飞速进步借鉴;小儿脉诊较成人因素简单,小儿疾病相对较单纯,病程相对短,有关七情社会因素影响真实可确认。因而诊脉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流涎方
1、生白术、益智仁各9克,加水煎30分钟,剩一小碗药汁,放入适量的白糖,每日1剂,分2-3次服,约3-5天即可治愈。2、白术12克,甘草3克,绿茶2克。前2味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加入绿茶,分3次温服,复泡再饮,每日1剂。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每日1剂,分2次服。4、桑白皮10-20克,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每日l剂,分2-3次服,5剂为1个疗程。5、鸡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增强小儿免疫力药膳三款
免疫力低下,抗病力较差的 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表现为反复感冒发热,鼻塞流涕, 咳嗽多痰,食欲不振,体虚多汗。 中医认为这多因先天不足、后天 失调而使脾肺两虚及表卫失固所 致。除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 外,还可以配合一些药膳调治,以 增强小儿的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 力。下面介绍三款药膳供参考。一、百合花生粥干百合20 克,加水浸泡,与花生米30克共 放锅内煮熟,再加入糯米60克同 煮为粥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柴胡注射液滴鼻退热
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柴胡注射液滴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有较好效果。小儿每次左右鼻孔各滴药液1-2滴,成年人每次左右鼻孔各滴药液3-4滴。体温高者15分钟滴1次,待热势下降,改为半小时或1小时滴1次。一般患者滴鼻4小时后开始退热,24-48小时可降至正常。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应用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主要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该 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肺炎症 吸收、解除气管痉挛等作用。小儿肺热 咳喘出现发热、口渴欲饮、呼吸急促、烦 躁不安、夜寐不宁等症状,以及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均可服 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进行治疗。用法:口服颗粒剂,每日3次,1岁 以内,每次4克;1~2岁,每次6克;3~5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药敷脐治小儿常见病
新生儿脐炎:取云南白药适量,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肚脐部,盖上纱布,再用绷带包扎好,隔日换药一次。 小儿遗尿:取鲜葱白10段(两寸长)与硫黄12克,捣烂成饼状,在小儿睡前将药饼敷于肚脐中,纱布覆盖固定。两日换药一次,可连用两周左右。 小儿盗汗:取五倍子适量,研细成末备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药末,用温水调成面糊状,敷于患儿肚脐,盖上一块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附“捏脊”案例分享
我向慢性病患者郑重推荐中医传统的捏脊疗法,即患者采取俯卧位,由施术者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高血压患者需从颈部向下捏到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为止。一天捏一次,一次捏五遍,以脊往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一则因为脊柱乃是大脑外延与重要通道,大脑通过脊柱脊髓指挥内脏与四肢的活动。可谓人体的要塞与要害部位;二则脊柱两侧各五分处,有十七对,即三十四个穴位,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流涎验方
1.生白术9克,益智仁9克,加水煎30分钟,剩一小碗药汁,放入适量的白糖,每日一剂,日服2~3次。治小儿流涎 2.绿茶2克,白术12克,甘草3克。后两味药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分3次温服,复泡再饮,每日一剂。 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分两次服。每日一剂。治小儿流涎 4.桑白皮10~20克。将上药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分2~3次口服。每日一剂,5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理法方药
小儿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男,8 岁,2014 年4 月16 日初诊。主诉: 反复发热1 年余。现病史: 患儿自2013 年入冬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 ~ 39℃,最高可达39. 8℃,服西药退热药( 希克劳、泰诺灵、美林) 30min 后降至正常,6 ~ 8 h 后再度上升至38 ~39℃,约2 天后体温逐渐正常。发作频率由两月1次发展至两周1 次或每周1 次不等,发热前颈部不适。2014 年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6
7
8
9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