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儿扁桃体炎方

处方与用法:大黄10克(后下),柴胡10克,黄芩5克,金银花15克,连翘5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排脓,主治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局部红肿,甚至吞咽困难,发热头痛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广西名医治手足口病方

广西名医治手足口病(邪伤肺卫)方: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桔梗、牛蒡子各6克,淡豆豉、荆芥、淡竹叶各4克,薄荷(后下)3克,甘草5克,滑石、薏苡仁各12克,扁豆花7克。 用法:每日1剂,加适宜水量,火候适当,煎取药液(婴儿80-100毫升、幼儿100-150毫升、其他年龄组200毫升),分3-4次口服。 功效主治:辛凉解表,清热除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发病为主,以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经验

经验方:白芷、苍术、细辛、牙皂各50克,丁香、肉桂各10克。用法:上药研成细末,混匀备用,用时取葱白一撮,切细捣烂成泥状,取上药20克倒入葱泥拌匀,摊在白布上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患者12例,疗效满意,一般敷药后2~3小时开始排矢气,6小时腹软,未发现副作用。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夏季热”的中医治疗

小儿夏季热,属于中医“暑温”的范畴,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是我国东南及中南部地区小儿多见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因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  对小儿“夏季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而用中药防治本病效果较好。本病病机属外感暑热,气阴两虚,治疗上宜用甘淡微寒之品,清暑益气养阴。脾失健运的,当健脾益气;挟湿者兼以化湿和中。忌苦寒直折,以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嗜异症经验

经验方:生石膏10克,使君子、黄芩、陈皮、白术各6克,茯苓9克,胡黄连、甘草各4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疗效:本方治疗小儿嗜食异物患者18例,服药5剂,治愈16例,无效2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暑热的简易疗法

小儿暑热症是夏季常见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主要由于小儿身体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维持产热与散热平衡,排汗不畅,散热又慢,不能适应酷热环境所致。表现为发热、烦躁、易哭、唇于舌燥、口渴多饮、食欲减退、多汗、多尿、疲乏、消瘦。因主要发病季节为夏季,故又名“夏季热”。现介绍几则中医简易疗法:三叶饮:荷叶、竹叶、薄荷叶各10克,水煎,取汤,加蜂蜜。代茶饮,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西瓜皮荷叶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发热方

处方与用法:旱莲草30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热重者,可每日煎服2剂。功效:清热解表,凉血退热,主治小儿发热,或伴咳嗽、面红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外阴炎中药外敷治

药物:地榆、黄柏各30克,蒲公英、野菊花各35克,白及6克。如为药物致敏者加白鲜皮12克,地肤子10克;局部渗水或脓性分泌物多者加革解、车前子各10克,以清热利湿泄毒;有溃疡者加生黄芪20克,以托毒排脓生肌;有外阴湿疹者加蛇床子、苦参、地肤子各10克,以清热燥湿止痒。用法:水煎,冷却后浸湿纱布,局部湿敷,干后再以药液滴湿纱布。点评:小儿外阴炎属于中医湿阴疮的范畴。由下焦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湿热蕴结,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马齿苋防治小儿疰夏

马齿苋,别名马齿菜、马食菜、马生菜、长寿菜,为一年生肉质草本。茎多分枝,常伏卧地面,圆柱形,带紫红色。叶互生或接近对生,倒卵形,肥厚多汁。花淡黄色,生于枝端。多生于田野、荒芜地及路旁。我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可做蔬菜食用,全草可入药,味酸,性寒。无毒。入肝、脾二经。民间方法用其防治小儿疰夏,可取满意效果。采制及使用方法如下:夏季采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晒干,每初春取本品50--100克,用温水泡透,捞出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常见病外治数则

小儿年幼,年质清纯,易受外邪侵扰,且小儿自制力差,不易说明沟通,患病后不能自己吞服药,中医内病外治在这里可以发挥很大效果。1.小儿风痰闭塞症见昏沉不醒,药不能人,甚至文火炙之亦不知痛者。取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把,共捣烂如泥。以麻油、醋各适量,同人锅内炒热,用布包裹,分成两包。从头顶到胸背至四肢,乘热往下熨之,交替使用,必醒。 此方对于凡属闭症,无论男女老幼皆效。2.小儿突然手足厥冷此系表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冶小儿多汗症

处方与用法:黄芪15克,茯苓、白术、扁豆、浮小麦各10克,猪苓、五加皮、糯稻草根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功效:补气固摄,收涩止汗治小儿多汗症,稍动即汗,面色不华不愿活动少语。面色不华,腹胀腹泻,舌苔白腻等。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小儿眨眼症方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白芍、钩藤、谷芽、麦芽、神曲各8克,甘草2克,陈皮、半夏、蝉蜕各3克,龙骨、牡蛎各10克。加减:有夜盲者加苍术、夜明砂各5克,伴脐周痛者加使君子、槟榔各6克,眨眼频率高者加全蝎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7天为1疗程。主治:小儿眨眼症。疗效:治疗72例,治愈5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