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脉同诊救危症

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经10多天治疗无效,且阵发性角弓反张,呼叫不休,而予以抗癫痫(多次注射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与对症治疗,未见效,意识障碍加深。4月3日,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劝其家属放弃治疗。4月11日,延请湖南省名中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吴忠文前往家中诊治。诊见:神昏谵语,颜面似潮红,双眼及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强直抽搐,腹胀拒按,小便失禁,已数日未见大便。舌红,腐腻苔,寸口脉细数,切双趺阳脉滑实有力,双太溪脉稍微有力。即曰:“胃肾二气尚存,可救。”遂收入院。入院诊断:春瘟,证属痰火扰神,湿浊中阻。  吴忠文认为,患者神昏乃温热疠毒入里,毒火灼液成痰至清阳不升,湿浊中阻病入卫气之间,治当首先运转中州以除湿豁痰,开窍醒神,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克,豆蔻仁6克,薏苡仁15克,通草10克,厚朴15克,竹叶8克,滑石15克(布包),甘草3克,胆南星8克,法半夏10克,水牛角25克,石菖蒲8克,郁金12克,连翘15克。连服2剂,咳吐黄绿浓痰一次。患者神志稍清,问而能答,但不知所云。  会诊所见:小便失禁,大便已8日未解,腹胀拒按,可见肠型,余症同前。舌红,苔黄燥少腻,寸口脉细数,趺阳脉滑实,太溪脉微有动。经治见中州运转已启动,但见其邪有化燥之势。以小承气汤通腑祛邪,使疠毒随便而去。处方:枳实12克,厚朴20克,生大黄8克(后下),12小时连服2剂,得大便,下燥屎2次,腹胀拒按缓解,肠型消失,神志较前转清。续予三仁汤加减,方同前。共服6剂,患者咳吐浓痰由黄绿转白,神志明显清醒,但渴而喜冷饮,饮食渐进。舌红,苔薄黄少津,寸口脉滑,趺阳脉似浮滑稍有力,太溪脉缓而有力,此乃胃气已振,肾气渐复。  再次会诊,吴忠文曰:“至此,活矣。”温热疠毒虽大除,但热毒已耗液伤津,故见渴喜冷饮。拟竹叶石膏汤合越鞠丸清余热兼解痰火湿郁。处方:竹叶12克,生石膏15克,法半夏10克,白泡参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炒栀仁8克,郁金12克,湘曲15克,川芎10克,水牛角20克,粳米一勺(注意火候,米熟汤成)。共服9剂,能自进食,二便如常,但仍渴喜冷饮,多食易饥,续拟中医方补气生津,清余热而救治成功。随访至今,无后遗症,无复发。  按:《黄帝内经·素问》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趺阳脉学·下篇·断疾病预后》曰:“诊趺阳脉对疾病预后起着决定性判断作用,有着预测吉凶生死之重要性。”三脉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三脉同候多用在寸口无脉或观察危重病患者时运用。若寸口脉微弱,但趺阳脉有力,示胃气尚存,有救治可能;若无,则胃气绝,难救。而太溪候肾气,先天之本,存则若树之有根,无则根断,难救。临床实践证明,危症三脉同诊有生死相关的诊断意义,是中医临证时决断生死,救治危症的一大优势。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嘴唇干燥服用生地升麻饮

进入秋季,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嘴唇干燥问题,严重的还会开裂、出血,可用生地升麻茶来治疗。中医认为,秋季燥邪最盛,损耗肺胃津液,不能濡养口唇,导致嘴唇干燥。生地黄具有养阴生津、清胃凉血的功效。升麻可以清热解毒,引领胃中清气上升滋养口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地黄与升麻富含维生素A、阿魏酸,具有改善口唇血液循环、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取生地黄20克、升麻6克.以沸水300毫升冲泡,加盖15分补,代茶饮用。每日1剂.分多次饮完。 (中医硕士 苏全新)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失瘖5型辨治

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  实证实证多发生于青壮年,属咽喉(声带)病变(喉癌、声带肿瘤、声带息肉等外科疾病不属本文讨论之病例),临床分以下5型辨治。  风寒侵袭症见鼻塞流涕,微恶寒,喉中发痒,阵发性咳嗽而少痰。说话费力,声音重着而嘶哑,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和咽后壁无明显改变,脉浮紧,舌苔薄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药用三拗汤加味。  风热侵袭症见头懵,发热,微汗而恶风,干咳少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说话费力,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和咽后壁潮红,脉浮数,苔薄白或稍带黄色。治宜清热宣肺润燥。药用桑杏汤加玄参、射干、麦冬、连翘、蝉蜕以清热解毒而除风热,利咽喉,消肿止疼。  瘀热互结症见咽喉干疼,甚者说话或咽物均感疼痛,发出声音嘶哑,但舌体活动自如。检查:咽峡喉头等均有充血,脉微数,舌质红。多由高声呼叫或高声歌唱,损伤肺系(声带)所致,治宜活瘀清热凉血,药用自拟活瘀清咽方:当归、赤芍、生地、玄参、麦冬、射干、栀子、银花、连翘、桔梗、黄芩、木蝴蝶、甘草。  胃肠燥热症见舌体活动自如,但咽干烦渴而疼,声音嘶哑,或大便秘结。检查:咽峡、喉头等部位均有轻度充血,脉微数,舌质红,苔微黄。多由胃肠素有燥热或过食辛辣,频频吸烟及饮酒等致辛辣之热助火上焰而致。治宜清热润燥,通腑泻热。药用三黄石膏汤加玄参、射干。  郁怒伤肝症见胸闷胁疼,心烦易怒,自觉喉中有异物感,咽干欲饮水,声音嘶哑,舌体活动自如,或腹满便秘。检查:咽峡无异常,脉弦数,舌质红。乃郁怒伤肝,肝郁而化火,肝火妄动,上扰于咽喉所致。治宜疏肝解郁,通腑泻热,药用逍遥散加青皮,醋制香附子、枳壳、大黄、芒硝。  虛证虚证失瘖临床多表现为形体消瘦,神志尚清,舌体活动自如,说话发音气息低微。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镜面舌)触之无津,脉沉细无力。甚者气虚血瘀,个别患者的舌体不同部位,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瘀斑。治宜补肺脾肾之精气,药用人参养荣汤,或归脾汤加百合、龟鹿二仙胶等。如舌有点片状瘀斑者加丹参、田三七。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感染性休克“脱证”中医疗法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  病因病机  (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血或外伤出血、妇女崩中;或暴吐暴泻;或治疗不当,汗吐下太过,均可使阴液亏耗,阳失依恋,阴阳失衡,欲脱欲离。  (2)阳气耗散:喘证日久,耗伤肺肾,或邪毒内陷,正不胜邪,耗气伤阳;或肺脾肾久病不除,功能失司;或年迈体衰,过汗亡阳,致阳气耗散,神明失主而发为本证。  (3)邪毒内陷:外感邪毒,正不胜邪,毒陷营血,脉络瘀滞;或邪毒内侵,脏气受损,致毒聚脉络,气血瘀结于内,清气难入,浊阴难除,脏腑升降失常,阴阳不相维系,欲脱欲离而成本病。  此外,外伤、强烈的精神刺激也可致病。  辨证论治  气脱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精神萎靡,气短不续,目合口开,或二便自遗,舌淡胖,脉细微无力。  [治法方药]益气固脱。独参汤加减。  血脱证:卒然内外出血,神情淡漠或烦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脉芤或微而欲绝。  [治法方药]益气摄血,培元固脱。圣愈汤加减。  阳脱证: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神疲倦怠,或精神恍惚,呼吸微弱,小便自遗,舌淡紫,脉微欲绝。  [治法方药]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减。  阴脱证:神情恍惚或烦躁不安,面色潮红,目眶内陷,皮肤皱折,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少尿或无尿,舌红干燥,脉细数。  [治法方药]救阴固脱。固阴煎加减。  本病多见脱证,但也有邪毒内盛者。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以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为主,配以素髎、少冲、少泽、十宣。先刺人中、内关、涌泉,施泻法,强刺激,间歇捻转5分钟,足三里直刺,施捻转补法。若效果不明显,可加用配穴1~2个,均用强刺激泻法,或十宣点刺放血。  2.电针疗法  (1)电针:取足三里、合谷、涌泉。电压为10~15V,频率为106~120次左右,轻者一支电针一个穴位,重者两个电针两个穴位。  (2)电针:取人中、素髎或加内关、涌泉,轻者取单穴,重者取2~3穴,电压6~9伏,频率100~200次。  3.耳针疗法  (1)耳针:取肾上腺、皮质下、心等,两耳交替取穴,间歇留针1~2小时。  (2)耳针:取下屏尖、升压点、脑、心、甲状腺、激素点、神门、肺、肝、下脚端。其中以下屏尖、升压点、脑、心为主,两耳交叉取穴,留针1~2小时,效果不佳,可配合其他穴。  4.灸法  用艾条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每次15分钟。  5.灌肠  (1)桃仁15克,赤芍10克,生姜15克,芒硝10克,当归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30克,水蛭10克,虻虫10克。水煎,灌肠,每日1~2次。适用于肠腑瘀结,症见腹痛、便黑、舌暗、皮肤紫斑、口唇干裂、心烦躁扰、谵语神昏甚至如狂者。  (2)生大黄60克,煎水保留灌肠;或结肠灌注液I号(大黄、红花)100毫升保留灌肠。适用于休克伴肾功能衰竭,症见尿少或无尿、水肿者。  6.贴敷疗法  心绞痛宁膏1~2帖,贴敷心前区。适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  7.其他疗法  (1)寒心舒气雾剂或热心舒气雾剂,舌下喷雾,每次1~2下,用于心肌梗死致休克者。  (2)用生晒人参30~60克,煎汤灌服。  8.中药针剂急救  (1)17%生津注射液:本品含麦冬、北沙参、芦根、石斛、桑叶、功能:清热生津。每日1000~2000毫升,静脉滴注。  (2)10%养阴针:本品由生地黄、麦冬、玄参组成,比例为0.5:1:1,用生理盐水稀释而成,功能养阴增液。每日2000~4000毫升,静脉滴注。  (3)参麦注射液:每10毫升含红参、麦冬各一克,功能:益气养阴。每次用40~100毫升,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静脉推注。每15~20分钟重复一次,直至血压回升时,改用本品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中,静脉滴注。  (4)生脉注射液:每10毫升含红参1克、五味子1.56克、麦冬3.12克,功能益气敛阴。每次10~20毫升,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静脉推注,每15~20分钟重复一次,直至血压回升时,改用本品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中,静脉滴注。  (5)人参注射液:每10毫升含红参1克,功能益气固脱。每次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3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隔15~30分钟一次,连续2~3次,待血压回升或稳定时,再以本品50~100毫升加入溶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6)参附注射液:每毫升含人参总皂苷不少于0.8毫克、乌头碱不高于0.1毫克,功能回阳救逆。每次20毫升,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静脉缓推,每15~30分钟重复一次,连续用3~5次。  (7)复方三生针:本品含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功能破阴回阳。每次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毫升中,先静脉注射1~2次后,再以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8)附子I号注射液:含消旋去甲乌头碱,功能回阳固脱。每次2.5~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9)清气解毒针:含有虎杖、败酱草、肿节风、鱼腥草,按常规制成1:1.5的灭菌溶液,100毫升规格瓶装,功能:清气解毒。每次300~4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2次。  (10)鱼腥草注射液:含鱼腥草提取物,功能清热解毒。每次2~4毫升,肌内注射,每日3~4次;或本品40~8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两次。  (11)双黄连注射液:系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无菌粉末,每瓶600毫克,相当于生药10克,功能清热解毒。每次每千克体重60毫克,用注射用水或5%~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适量溶解后供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12)清开灵注射溶液:含猪牛羊胆酸、水牛角、黄芩、金银花、山栀、板蓝根等,功能醒脑开窍。每次10毫升,加25%葡萄糖溶液20毫升,静脉注射,每隔1~2小时可重复一次,连续3~5次;或本品40~60毫升,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两次。  (13)醒脑静注射液:系安宫牛黄丸改剂而成,含有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麝香、冰片,每毫升含生药1克,功能开窍醒神。每次4毫升,肌内注射;或每次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14)参附青注射液:含红参、附子、青皮,功能回阳救逆,开闭复脉。每次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溶液20毫升,静脉缓慢注射,或用本品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盐水40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初起滴速掌握在100~120滴/分钟,后酌情减慢。  (15)升压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柴胡、枳实、青皮等,功能开闭通郁。每次5毫升,加25%葡萄糖溶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注射。(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老中医用验方给郭沫若治病

195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人向他推荐,可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著名老中医郑卓人先生医治。郭老知道郑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著有《灵枢经白话解》,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了。  郑卓人老先生来到郭家,他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中药,对郭老说:“我从民间搜集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我已用此方20余年,医治半身不遂效果很好,可否一试?”郭老一听很高兴,忙叫郑老先生开处方。郑卓人见郭老愿意用此方,便把桑枝酒的配伍、制法和服法告诉了郭沫若,即炒桑枝、当归各100克,菊花、五加皮各60克,苍术、地龙、夜交藤各30克,丝瓜络15克,炮附子、木通各10克,川牛膝25克,宣木瓜12克。上药配黄酒2500毫升,密封于罐内10天后把黄酒分出备用,将药焙干、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2粒,2个月为1个疗程,每次用桑枝酒15~20毫升送服。上半身瘫痪饭后服,下半身瘫痪饭前服。  郭沫若按处方配好了桑枝酒,服用3个月后,右侧肢体果然活动自如了。郭老心里很高兴,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郑卓人,以表示谢意。对联写着:“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结什么果种什么田。”许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愈颈淋巴结结核方

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  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大小,肿胀不适,伴右胁肋隐痛,喉痒干咳,口干苦,后颈部时汗出,平素盗汗,动则多汗,乏力气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4月在肿瘤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确认为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曾用西药抗结核治疗,未见显效,反而使血白细胞下降至2.3×109/L。西医诊断: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中医诊断:瘰疬,证属肝郁化火伤阴,火热炼液为痰,上结于颈,治以疏肝解郁,养阴清热,化痰散结,方以小柴胡汤、四逆散合生脉散、消瘰丸加减。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浙贝母20克,玄参15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3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山慈菇10克,制鳖甲10克。患处胀痛,加玄胡、三七;咽痒痛加木蝴蝶、桔梗、甘草;咽干口渴加天花粉、百合;咽部灼热,咳吐黏痰加蝉蜕、连翘、僵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服药3月余,结核渐小,变软,乃至患处平整,无任何不适,它症亦除。CT示右侧颈淋巴结结核已基本消失。复查血白细胞亦转正常。后改水泛丸,坚持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右颈结核肿胀伴胁痛,咽痒,干咳,口干苦,自汗盗汗,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戴天木老师认为,足少阳胆经循于人体两侧,而肝胆互为表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炼液为痰,痰热交阻,循经上结于颈部,故颈侧有串珠样肿块;足厥阴肝经挟胁肋,肝经不畅,故右胁隐痛;肝火反侮肺金则喉痒干咳;郁火伤阴则口干;胆火内郁故口苦;阴虚内热则盗汗;阴虚及气,气虚不固则自汗;苔薄黄,脉弦细为郁热伤阴之象。治用经方小柴胡汤、四逆散合时方生脉散、消瘰丸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郁热;白芍养肝缓急止痛;枳实行肝气利肝用;太子参、五味子、麦冬合为生脉散益气养阴,恰和气阴两虚之证;玄参滋阴降火,与浙贝、牡蛎相配而为消瘰丸,善治阴虚痰凝之瘰疬,最切病机;全蝎、蜈蚣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夏枯草、山慈菇清热散结;制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使热清痰化,结散郁开,气复阴生,则瘰疬自消,诸症皆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下肢静脉栓塞方

方药:黄苠30克,赤芍、薏苡仁、丹参、川牛膝、地龙各15克,当归、桃仁、丹皮、水蛭各10克,川芎、红花各 6克。加减:偏热者加知母、丝瓜络各 10克;偏寒者加桂枝10克;夹湿者加苍术、防己各10克;纳呆加鸡内金10 克,炒麦芽15克;气血虚弱明显者酌加党参、熟地各15克,枸杞子、白术、杜仲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主治:下肢静脉栓塞。疗效:治疗1疗程后,32例中,治愈5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行走);显效11例(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长时间行走后自觉患侧略有肿感,但无肿痛,休息后下肢胀感消失);有效14例(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肿胀基本消退);无效2例(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3.75%。 桑 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名方治“空调病”

香薷被誉为“夏月之麻黄”。在夏 天,如果躲在空调房里的人们出现鼻 塞、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等症状, 很可能是患上了“空调病”。在中医看来, 这是因为人们先受暑湿之邪侵袭,又感受 寒邪,导致暑湿被寒邪遏制,而出现的夏 日感冒。出现这种情况,中医常用名方 “香薷饮”加减治疗。香薷饮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组成,故又称为“三物香薷饮”。此方主药香薷既能外散暑邪而解表,又能内化暑湿而和中,前人称“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就可见香薷为夏日解表化湿之要药。厚朴能除湿邪而通行滞气,白扁豆可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三药合用能散寒解表、化湿和中。用香薷饮治空调病,一般取香薷 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三味药 需提前浸泡10-20分钟,煎药时水量 最好别少于500毫升,火宜大,时间要 短,即武火急煎。服药时,每次药汁量 应在200毫升以上,且一定要冷服,能 防止服药后出现呕吐。服药后要透汗, 其特点是服药后患者从头到脚,特别是 手足心微微有汗。 左艳玲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眼部水肿中药验方

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暗,舌下有瘀斑,脉弦滑。为高年气血瘀滞,而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拟以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加减,活血行气,利水渗湿,兼以养心安神为治。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党参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泽兰叶20克,炒枣仁15克(打),柴胡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至14剂时,眼肿大减,下肢亦未肿过,梦已不多,睡眠转佳,但是入睡尚难。舌胖大而暗,脉弦细。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丹皮15克,茯神15克,栀子10克(打),党参12克,茯苓15克,泽兰叶15克,白术15克,炒枣仁20克(打),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以此方为主,加减治疗半月而愈。  按:水肿一证,多由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气不运行水湿,水湿聚而成肿,聚于颜面而见面肿;壅于胸腹而见胸水、腹水;积于胫肢而见肢肿,此其常也。《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治取当归芍药散,此方原为仲景治疗“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妇人腹中诸疾痛”之主方,后世根据其制方之理,应用于痰水互结之证,亦有良效。本方由三味血分之药和三味水分之药组成。三味走血分之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瘀,用以治疗血液运行失调而致的瘀血病证;三味行水分之药白术、茯苓、泽泻健脾行气利水,用以治疗由于血液运行异常导致的水液停蓄病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本方其实可以看作半张胶艾汤与半张五苓散之合方,与胶艾汤相比,无出血之症;与五苓散相比又无水气上逆之症。此方确为治疗瘀水互结的对之剂。另外水肿既成,治当急祛有形之水气,《金匮要略》牡蛎泽泻散行气化饮即为此而设,395条云:“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大病之后,抑或年高体弱,脾胃气血俱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而见腰以下水肿,水泛头目而见颜面眼睑浮肿。临床应用牡蛎泽泻散时常常去其峻猛之商陆、葶苈子等药,皆能有效。  此案患者年高体虚,气血渐亏,运行迟滞,凝结成瘀,而见舌下瘀斑,舌质紫暗。瘀血既成,阻碍气机运行,气郁而致水停;加之年高脾胃虚耗,运化失职,气不行水,水湿内聚,二者共同为患,遂成瘀水互结之势。水湿聚于脾胃,上泛胞睑,故见眼部水肿,经常流泪;脾主四肢,水湿侵及四肢,而见腿部浮肿。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见睡眠不实,梦多;水湿瘀滞蒙蔽心神,故见白天嗜睡。所以首诊阎教授选取当归芍药散合牡蛎泽泻散化裁治疗。当归芍药散、泽兰叶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牡蛎泽泻散去其性味峻猛之药,只取牡蛎、泽泻二味甘寒之药,使气行则瘀得化,湿得祛,增强当归芍药散利水祛湿之力。并且伍以柴胡调畅三焦气机,同时加入党参、茯神、石菖蒲、远志、夜交藤、炒枣仁益气养血安神,补其本虚。二诊之时,眼肿基本消退,腿亦未肿,但是入睡困难,脉象由弦滑变为弦细,此为水湿瘀血已去,但气血未复,故改用益气养心,行气补中之方药调理善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防治复发性丹毒

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丹毒的先驱症状为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好发部位为小腿或脸面部。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同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患者自觉症状是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导致反复发作,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加以检出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自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组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疳。丹毒可用以下方法治疗:中药验方:当归9克,川芎9克,生地9克,牛蒡子9克,天花粉10克,防风 9克,柴胡9克,黄芩10克,栀子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服药3剂即明显好转,5剂可获痊愈。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隔离。病在下肢应卧床,尽量抬高患肢。西医治疗:积极抗菌,早期选择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等。局部可用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也可配合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 (萧旭)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过敏性紫癜 活血解毒汤

过敏性紫癜 表现为皮肤出现出血点,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或黑便等。中医认为,治疗以疏风凉血、解毒活血为主。活血解毒汤 将连翘10 克、干荷叶15克、生地榆20 克,加水8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饮15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味药均含有多量芸香甙.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紫癜患者。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表里两解治内热

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参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栀子12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10克。3剂,水煎分2次温服。  时隔五月余,患者来诊,诉服上药诸症若失,半月前因外感现又出现上述症状,在当地乡镇卫生院经中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而加重。刻诊:身热,满脸通红,饮食如常,烦躁,大便5日未解,疲劳无力,舌暗红,苔白,脉细数。证属阳明内热,治以清热通便。处方:生石膏45克,知母10克,粳米30克,生晒参15克,火麻仁20克,郁李仁20克,炙甘草10克。上方服3剂而诸症已。  按:病人初由外感,后由于误治而使外邪入里化热,出现身热汗出、烦躁等一系列症状。根据《伤寒论》168条:“伤寒……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由于内热外蒸则身热,上扰则脸红,烦躁,里热伤津则口渴多饮,便干。所以治以清阳明之热兼以润肠通便,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热,生晒参、粳米、大枣、炙甘草健胃生津止渴,又使热清而不伤胃,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使内热从下焦而去。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