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伤津耗,中焦胃气不和,气结壅滞不得宣发,夹杂水饮上逆较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咳嗽,或喘息,或咽喉干燥、疼痛不适等证候。降逆化饮散结气,就主以麦门冬汤。  《本经》谓麦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此药能力除心腹结气,润通胃络之闭结以通畅中焦,是为君药。半夏味辛平,下气止咳化痰饮,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全方特点是寓降于补中气,寓降于通结气。辨证时,凡见中虚津伤(津液不足或气不化津),咳、喘较为剧烈,痰少或黏稠者,不论寒热,皆可应用。但用此方须注意原方药量配比,麦冬必须重量使用方能效佳。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38岁。2011年9月2日初诊。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史3年。1月前因感冒诱发胸闷心慌,夜间不能平卧,咳嗽等症状,在某医院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住院治疗,心衰症状稳定,但咳嗽无明显好转,咳有少量白色黏痰,呈阵发性,发时咳嗽剧烈,夜间较频,咳重时喘息出汗,每晚靠服用双氧异丙嗪片缓解咳嗽入眠。曾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诊见:咽干不适,口微干渴、口不苦,无恶寒发热,纳可,二便可,舌淡暗胖嫩,舌尖红,苔薄白腻,舌中两处剥落。脉寸浮关尺弦数。予麦门冬汤加味:麦冬90克,清半夏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20克,粳米30克,五味子20克,前胡15克,大枣8枚(掰开)。3剂,日1剂,先浸泡半小时,水煎1次取汁800毫升,分4次服(日三夜一服)。二诊时,患者诉咳嗽明显减轻,已停用双氧异丙嗪。又服上方6剂,痊愈。  按:该案咳嗽为久病中气亏损有饮,上焦津虚有热,胃络闭结不通,气机壅滞挟痰饮上逆而致,乃太阴阳明合病。故以麦门冬汤补虚润通,降逆止咳。加前胡意在加强降气祛痰之效,《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去痰下气”;加五味子意在加强降气止咳之效并能生津敛汗,《本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且五味子与方中麦冬、党参相伍,暗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意,以加强益气生津之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太子参薄荷饮解毒滋肝肾

总觉得觉不够睡,打不起精神,心头好像总藏着一把火,怎么办?  《素问》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气温逐渐攀升,达到一年中最高的温度,人体内的心火容易过旺,心火旺盛会出现情绪急躁、失眠等症状。下面介绍1个茶疗方,可让您平安快乐地度过盛夏。  具体方法是:太子参5克,栀子、生地、甘草、白术、白茅根各3克,菊花、薄荷、绿茶各1克,知母、柴胡、金银花各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具有凉心肾、清热解毒、滋养肝肾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验方治秋燥

1.润燥清火:连翘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决明15克。  适应症: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  2.生津益胃: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适应症:舌燥唇干、不思饮食,舌红无苔,热病后胃津未复。  3.润肠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  适应症: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  4.增液润燥: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热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滋燥养荣:当归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  适应症:血虚生燥,皮肤皱摺,筋急抓枯。  6.清燥润肺(清燥救肺):人参6克(另煎)、麦冬12克、桑叶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胶10克(烊服)、杷叶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  适应症: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  7.滋燥清肠:黄连6克、阿胶10克(烊服)、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银花12克。  适应症:肺燥肠热、下利灼肛、秋燥兼伏暑热,已从火化。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自拟方治热病

组成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  主治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头痛骨节痛,舌苔黄,脉数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加减头痛,全身骨节酸痛,无汗,加蔓荆子9克,桑枝10克,葛根12克;恶寒甚,舌苔白而厚腻者加草果6克,槟榔10克;高热数日不退,无汗,加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上焦热甚,咳嗽气促,痰黄稠,加桑皮12克,竹沥10克,川贝母9克;喉痛加射干6克,北豆根9克;食纳不佳加厚朴9克,神曲10克;气虚加党参12克;阴虚加太子参10克,金石斛9克,知母5克;痰湿咳嗽加茯苓12克,半夏9克,厚朴6克;伴呕吐,加竹茹10克,生姜10克;渴甚加麦冬9克,花粉6克;大便秘结,加冬瓜仁18克,枳壳9克;腮腺炎可加板蓝根12克,蒲公英12克,夏枯草9克。  方解中医退热法一般有清热、泻热、滋阴退热、甘温除热、清瘀退热等方法,退热之方多不胜数,临床应用多费心思。笔者按发热的病情变化不同,合成上方,名曰“退热六味汤”,在实践中治疗多种发热病效果颇佳。方中青蒿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为解热之佳品。  银柴胡味甘微寒无毒,可清热凉血,治肌热,骨蒸劳热,虚热,小儿疳热,其功用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阳,疏肝透里,虚实之热皆可用之。桔梗辛微温有小毒,能宣肺气,散风寒,可载药上行,又可降气。黄芩苦平,无毒,功效泻实火,清湿热,主治诸热黄疸,肺热咳嗽,大肠湿热,痢疾,痈肿,往来寒热,善治流行性感冒。连翘苦平,无毒,功可轻宣散结,泻六经郁火,用于营气壅遏,卫气不畅所致之痈疽疔毒,瘿瘤瘣疬,无名肿毒与一切内外邪所致的发热,有退热消肿,止痛,排脓之功。金银花甘寒无毒,功可清热解毒,主治痈疽疮疥,肠澼血痢,临床常用于温热病治疗,但热不寒者用“银翘散”主之。本方六味药,青蒿与银柴胡治疗初起的、长期呈波浪型的各种发热,退热不伤正气,为方中主药;桔梗与黄芩,为上焦心肺要药,上行下降,贯注全身,调和营卫,退热尤佳;金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善清胸膈里热,用于感染性热病效佳。三组药物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临证加减,多方兼顾,对各种热性病可获满意疗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栀子豉汤

出处《伤寒论》。组成 栀子9克,淡豆豉4克。用法 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功效 清热除烦。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依,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方论 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淡豆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方

经验方:僵蚕、草乌、白芷各6克,鲜生姜 100克。用法:将三味中药研成粉,生姜榨汁,取生姜汁调药粉成膏状,均匀摊于直径5—7厘米的塑料纸上,贴于患侧面部,3日换药1 次。疗效:本方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8 例,痊愈112例,好转2例,无效4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薏苡仁忍冬藤治不安腿综合征

经验方:薏苡仁、忍冬藤各30克,川牛膝、汉防已各15克,车前子12克,苍术、黄柏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疗效:本方治不安腿综合征患者14例,治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青蒿鳖甲治劳热骨蒸

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神农本草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功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治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病症。但产后血虚,内寒及饮食停滞泄泻的病人勿用。内服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外洗。  鳖甲味咸,微寒。归肝、肾经。《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名医别录》:“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本草纲目》:“除老疟,疟母。”功能滋肾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虚风内动、久疟疟母、胁下坚硬、腰膝酸痛、经闭症瘕等病症。常用量为10克~20克。虚而无热者忌用。  青蒿气味芬芳,性寒而不伤胃,既能达表透发肌间郁热,以清热祛暑,又能入里升发舒脾,泻热杀虫。鳖甲为介虫之类,咸寒属阴,功在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清骨间邪热。二药合用,相互促进,清虚热,退伏邪的效力增强。主治阴虚发烧、骨蒸潮热、盗汗、咳嗽、疟疾、暮热早凉、口干少津、舌红少苔等病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陕西名医治瘿病方

处方:银柴胡、陈皮、枳壳各15克,白芍、郁金、夏枯草、制香附各14克,川芎、三棱、莪术、浙贝母各 10克,生牡蛎30克,玫瑰花、合欢花各6克,甘草、青皮各9克。用法:上药除生牡蛎外加水浸泡半小时,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5分钟,两次煎取共留汁400毫升,每次取200毫升,分早晚八时至九时温服。本方重在疏肝行气,散结化瘀,孕妇忌用,女性月经期慎用。加减:心悸加龙齿30克,以安神定志;乳房胀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王不留行12克,以活血止痛,疏肝泄热;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各 15克,以宁心安神;多汗加生黄芪30克,浮小麦、麻黄根各15克,以益气敛汗;五心烦热加水牛角30 克,丹皮、栀子各12克,以清热凉血泄火。功效主治:疏肝理气,软坚消瘿。主治瘿病(甲状腺肿大),证属肝气郁滞,痰瘀互结型。症见颈部肿大,胸闷不舒,烦躁易怒,不寐多汗,消瘦乏力,胁肋胀痛,或兼脘腹胀痛,善太息,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或细滑。专家点评:本方主治由情志不调,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所致之瘿病。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取“木郁达之”之义,枳壳理气行滞,二者共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三棱、莪术化瘀散结,四药助柴胡疏肝经之郁滞,增行气活血散结止痛之功效,同为臣药。陈皮、青皮理气和胃,消积化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浙贝母、生牡蛎软坚化痰散结,均为佐药。夏枯草清热平肝散结,玫瑰花、合欢花疏肝活血,解郁安神,甘草兼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消瘿之功。创方者:米烈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临床见习日久,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俱为多见,二方皆属和剂,组成类似,煎法一致。今试对二方及其之间的联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97条对小柴胡汤的病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气血不足,正虚邪入,结于胁下。结者,郁也。胁下者,肝与肺也。肝肺气郁,故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脏腑相连,故不欲食,其痛必下而兼呕。设若此时无寒热证,愚意非特小柴胡汤可予,逍遥散亦可予。则气郁可解,气血亦得补。惟其有寒热证,故入柴胡半斤清热散邪,黄芩降肺清郁火而除烦。窃以为小柴胡汤之所以应用于临床多种病证,盖柴胡用量减半而功类逍遥散可扶正解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条言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中“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知半夏泻心汤除心下痞满外当有呕、肠鸣下利诸症。心下者,胃也。痞者,堵塞壅满也。浊气在上,则生瘨胀,胃气上逆则呕而痞;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不升则生湿作泻。此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使心下气停,湿浊壅聚而成痞。此时胁下无碍,故去小柴胡汤之柴胡,而君以降逆和胃,开结消痞之半夏。生姜辛散气痞之功稍逊,故改为干姜,又合苦降之黄连宣达结气以消痞。且干姜能温脾化饮,芩、连燥湿,参、草、枣健脾以复升降,如是则痞消结散,胃和湿祛。  观二方组成,小柴胡汤较半夏泻心汤多半斤柴胡而少一两黄连,另小柴胡汤中之生姜在半夏泻心汤中改为干姜,仍用三两。结合两方药物组成再谈二方证之病机,则小柴胡汤有正虚邪入,肝肺气郁而兼脾胃不和。故用柴胡清热散邪并升肝,黄芩清热除烦并降肺;参、草益脾,半夏降胃,大枣和营。如是则肝升肺降而胸胁苦满得解、外邪得散,脾升胃降而气血得补。然小柴胡汤证经医误用攻下,病位驱下向里,由胸胁苦满转为心下痞,且攻下更伤中阳,而见肠鸣下利诸症而变为半夏泻心汤证,治当消痞散结,复脾胃升降之职。故入苦降之黄连,改生姜为辛味更甚之干姜,辛开苦降以消痞,干姜又助脾升,合他药共复脾胃之升降。  故就临床应用方面言:1.小柴胡汤适用于有寒热证而见胸胁苦满者,此时柴胡用量亦大。若无寒热证,柴胡减量至9~12克,此方功类逍遥散。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寒泻者,改生姜为干姜。2.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下利者。此时亦可入柴胡少量,以柴胡“主心腹肠胃间结气”,本宜于消痞,且柴胡升肝亦可助脾升也。3.半夏泻心汤有祛湿之功,则小柴胡汤亦当有之,以生姜复可化水饮也。此时水湿未化热或热象并不明显,若已成湿热者,仍当借鉴茵陈蒿汤、蒿芩清胆汤、二妙散之类。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疏肝解郁,祛痰化瘀之效,方中以黄芪益气、柴胡疏肝为主,故名之益气疏肝汤。  加减血虚甚者加熟地黄20克,夜交藤30克;气虚者加太子参20克,白术15克;脾虚明显者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肾虚明显者加首乌20克,熟地15克;气郁甚者加郁金12克,川芎12克;阴虚明显时适当加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等。在兼夹痰湿、血瘀、郁热等标实之征时,要注意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补气时慎用容易引起气滞的药如人参、党参等,避免用损伤脾胃的药,理气药不易过多,以免加重气虚。  娄玉钤,男,1956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疑难风湿病的临床工作。主编《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等专著,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风湿病学》。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刘厅长的保健验方

前不久,甘肃省卫生厅官方网站刊登了厅长刘维忠先生的署名文章。刘厅长在文中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要推行三个机制建设,其中包括“中西医结合10种方法(食疗吃猪蹄、生萝卜、生荸荠……)治疗尘肺的临床路径。”此文一发布,便争议不断,甚至引来无数质疑声,笔者认为,争论之余,我们更应该从客观角度来认识和利用刘厅长验方里所推荐的那些“主角”们。  1猪蹄——与熊掌媲美的佳肴  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猪蹄性平,味甘、咸,具有滋阴、补血、通乳、益气、补虚弱、祛寒热、填肾精等功效,尤适用于年老体弱、乳少、痈疽、血虚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每100克猪蹄中含蛋白质15.8克、脂肪26.3克、碳水化合物1.7克,尤其是猪蹄中的蛋白质水解后,产生的胱氨酸、精氨酸等11种氨基酸含量均与熊掌不相上下。  验方推荐——  ●黑芝麻25克,猪前蹄1只。将黑芝麻炒香,研成细末;猪前蹄去毛、洗净、切块,中火煮汤,用猪蹄汤送服黑芝麻,并吃猪蹄。具有养血通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少等症。  ●猪蹄1只,牛膝20克,食盐适量。将猪蹄去毛、洗净、切块;牛膝用纱布包好,与猪蹄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待猪蹄熟烂后,加食盐调味即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等症。  温馨提示——  由于猪蹄脂肪含量高,所以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每次不可多食;患有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的人应少食或不食。  2黄花菜——神奇的“忘忧草”  保健作用——  黄花菜,古称“忘忧草”。中医认为,它性味甘平,生用有小毒,具有解郁安神、健脑除烦、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养血平肝、利尿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花菜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是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排便。  验方推荐——  ●黄花菜60克,大枣100克,冰糖适量。将黄花菜、大枣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后,加冰糖调味即可。具有健脾益气、增进食欲、促进安眠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病后身体虚弱、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心烦不寐、健忘多梦等症。  ●黄花菜60克,豆腐、瘦猪肉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炖至猪肉熟后,加姜、盐、味精、葱花调味即可。具有补肾、养血、通乳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耳鸣耳聋、记忆力下降等症。  温馨提示——  新鲜黄花菜,炒、煮的时间应稍长些,因为新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一般生食后半小时到4小时,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中毒症状,但经煮沸10分钟后即可避免中毒现象的发生。  3荸荠——“地下雪梨”  保健作用——  荸荠,表皮红润、肉质白嫩、口味甘甜,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微寒,具有温中益气、清热开胃、明目清音、消食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荸荠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  验方推荐——  ●梨100克,荸荠、鲜藕各50克,麦冬10克,芦根20克。将梨、荸荠、鲜藕去皮、洗净并切碎;麦冬、芦根洗净、切碎,共用纱布包好,绞取其汁饮用即可。具有清热生津、养胃止渴、降压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等症。  ●取荸荠适量,将其洗净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每次服60~100毫升。具有凉血解毒、清咽利肠、清热止血、生津止渴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发热、口渴心烦、高血压头晕头痛、胸中闷热、便秘、小儿口舌生疮等症。  温馨提示——  荸荠最好煮熟后食用。此外,脾胃虚寒者、消化功能较差者以及小儿、老人不宜多食。  4萝卜——“小人参”  保健作用——  在我国民间,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美称。中医认为,它性寒,味甘、辛,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具有消除积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开胃健脾、凉血止血、消肿散淤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萝卜对防癌、抗癌有重要意义。常吃萝卜可降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验方推荐——  ●取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食盐少量。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勿放味精),再将茶叶用水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不拘时频饮。具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  ●取青萝卜1000克,羊肉250克,香菜50克。将羊肉去筋膜洗净、切小块;萝卜切小块,把羊肉块放入开水锅内,用微火煮30分钟后加入萝卜块,加精盐、味精、料酒少许,煮5分钟后,撒上香菜末即成。具有解热祛疾的功效。  温馨提示——  生吃或烹调时最好不要削萝卜皮;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者应以熟食为宜。萝卜一般不要与人参、地黄、首乌等同食。服用其他滋补药品期间忌食萝卜。  5芹菜——“降压之王”  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味甘、辛,入肺、胃、肝三经,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血之功效,素有“降压之王”的美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芹菜所含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  验方推荐——  ●芹菜200克,水发海带1000克,水发黑木耳50克,酱油、麻油、精盐、白糖、味精各适量。将海带、黑木耳洗净后切成丝,用沸水焯熟;芹菜择去叶,洗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放入沸水中煮3分钟后,捞起沥干,与海带丝、黑木耳丝共放入碗内,加入酱油、麻油、精盐、白糖、味精拌匀即成。具有降压、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尤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芹菜250克,核桃仁50克,精盐、香油各适量。将芹菜切成细丝,放入开水锅内汆后,捞出放入盘中,加洗净的核桃仁及少许精盐、香油,拌匀即成。具有润肺、清热、定喘的作用。  温馨提示——  芹菜最好连叶带茎一起食用;炒熟后的芹菜降压作用相对较小,最好生吃或凉拌;由于芹菜性凉质滑,所以脾胃虚寒者、腹泻者以及血压偏低者不宜多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