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治老年足痿

足痿为下肢痿废软弱,行走困难。《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处方与用法:鹿角胶500克;鹿角霜、熟地各350克,川牛膝、茯苓、菟丝子、红参各 60克;当归120克、杜仲、白术各60克;虎骨 (可田狗骨代替,量加倍)、龟板各50克。诸药共研细末。鹿角胶用米酒化开,与药束共制成丸,每次10-20克,空腹,以姜汤送服。功效:填精补肾, 益气补血,主治中老年人足痿,肌肉瘘软;难以行走,腰酸腰痛等症。 (林大泉)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苗医外治疗痹证

苗族的居住地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多雨,环境潮湿,是痹证的高发区。因此苗医在痹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里介绍几种外治法,包括扎针法中的弩药针和硫磺针,以及药物泡洗法。弩药针 弩药是古代捕杀猎物时涂在箭头上的剧毒药,后来苗医将其减毒后用于治疗人体疾病。配方为川乌5克、草乌5克、生南星5克、半夏10克、红花10克,煎煮后留药汁扔掉药渣,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舒通筋脉等作用。取缝衣针一根,用75%酒精消毒后放置于经酒精消毒后的器皿内’,再蘸取药液点刺疼痛处2—3毫米左右,视情况点刺10~20针不等,若能同时配合拔罐疗法则效果更好。硫磺针 利用硫磺除寒毒、散风邪之效,治疗痹症关节冷痛麻木;取缝衣针一根,用 75%酒精消毒后放置于经酒精消毒后的器皿内,取一个瓷碗,将5克硫磺放人其内燃烧,用针尖蘸取熔化后的硫磺,点刺疼痛处2—3毫米,视情况点刺10— 30针不等。泡洗法 取花椒200克,加水煮沸,待温度适宜后将患处泡入药汤内3033钟,并不断用药汁擦洗患处,若能配合外贴风湿膏则效果更佳。 (孙琳)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清除瘢痕疙瘩验方

本症因烫伤后余毒未消,复受外邪侵入皮肤,致使湿热搏结,气血凝滞而成。瘢痕疙瘩,多发生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继发性)。也少数发生在正常皮肤上,或由未被察觉的轻微擦伤,经搔抓而促成,称为特发性瘢痕疙瘩。用药:鸦胆子适量。用法:鸦胆子除去皮壳,研成泥状,然后掺人80%凡士林搅拌均匀,制成软膏,放置48小时后即可涂用。涂敷药膏时,先将患处用75%酒精消毒皮肤,后将膏药涂于患处,敷盖消毒纱布固定,经2天后第一次换药,以后隔3天换药1次。病例介绍:胡某某,男、34岁、锅炉工人。于1996年4月11日就诊,患者因不慎被锅炉热水液烫伤右手背,当时处理不当破溃感染,经两个多月治疗烫伤处痊愈,但烫伤破溃处形成坚硬的扁平隆起,色淡红,有瘙庠感,并影响右手关节的功能,经用此药后患处皮肤软,关节活动功能自如,瘢痕疙瘩明显减少。 鸦胆子性味苦、寒、有毒,功效:清热,燥湿、杀虫、解毒。能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扁平疣、鸡眼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足跟骨质增生 中药外治五方

足跟骨质增生主要表现行走时足跟疼痛,中医治疗此病疗效颇佳,以下验方患者可根据县体情况选用。  1、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成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  2、取鲜川楝叶30-60克,红糖适量。两者混合捣成膏状,外敷足跟疼痛处,24小时后更换,一般2-3次疼痛可消失。  3、取仙人掌适量,先将仙人掌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二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患处,一般于晚上贴敷。在治疗期间穿布鞋为宜,适当活动,使气血畅通。  4、取臭椿树鲜叶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约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热熏洗患处,每天1-2次,20天为1疗程。  5、取夏枯草50克,放入食醋1000毫升内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洗患处2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一般连用7-8剂,疼痛即可缓解。中医认为所有的痛都是风寒湿痹,痰湿,瘀血停留(增生,肿块,肥大,风湿都属瘀的范畴),血於阻滞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营养通不过去引起筋的张硬或粘连而压迫神经发生疼痛或麻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药辨证治疗

肱骨外科颈远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为肱骨干。肱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   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常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夹板、石膏等外固定,往往因骨折复位不确切,骨折稳定性较差,易发生移位、短缩、骨不连,且长期制动,功能练习受限,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致残率较高。我院骨科自2005年1月~2008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分期治疗80例,骨折愈合快,一期愈合率高,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率低,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缩短了疗程,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患者易于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收集:所有病例采用以下诊断标准:l)有明确外伤史(交通事故、重物压伤、扭伤等)。2)年龄在18岁以上。3) 肱骨骨干部位压痛,畸形,反常活动,功能障碍。4)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5)X线摄片检查明确骨折类型。   1.2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肱骨十骨折的诊断,年龄18周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全身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症。患者自愿术后应用中药或不用中药治疗。   1.3 病例分组情况:治疗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80例,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不用中药治疗)80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8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1)手术在臂丛或全麻下进行,内固定根据病人经济条件、骨折情况可选用带锁髓内钉(IMN)、动力加压接骨板(D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但对于开放性骨折尽量不用带锁髓内钉,以免术后并发骨髓炎。术后用石膏托超过骨折上下关节外固定,如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A、B型骨折,亦可不用外固定。(2)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用药。早期(手术后1-4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养阴。药用自拟方“骨伤宁口服液”,药用鳖甲10~13g、青皮、熟地、赤芍、当归、川弓、泽兰叶、制乳香、制没药各6~9g,蜂蜜3~5匙。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50~100ml,3次/日,内服。中期(手术后4~8周)接骨续筋,药用自拟“接骨方”,方药如下五加皮6~9g、黄茂9~12g、桑寄生10~12g、生地10~15g、自然铜9~12g、地鳖虫6~9g、骨碎补6~10g、续断9~12g、威灵仙6~9g、当归9~12g、白芍9~12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50~100ml,3次/日,内服。后期(术后8周以后)经X线片显示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痴生长,骨折线模糊时,拆去外固定石膏后中药熏洗,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方用自拟“上肢损伤一号方”,药用威灵仙30g、制乳香30g、制没药30g、海桐皮30g、桑枝30g、三棱3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五加皮30g,薰洗外用,每次30~40min,2次/日,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肩肘关节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至关节活动功能康复。对照组80例治疗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臂丛或全麻下进行,内固定根据病人经济条件、骨折情况可选用带锁髓内钉(IMN)、动力加压接骨板(D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但对于开放性骨折尽量不用带锁髓内钉,以免术后并发骨髓炎。术后用石膏托超过骨折上卜关节外固定,如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A、B型骨折,亦可不用外固定。术后口服钙片,加强营养,每月复查一次X线片,待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痴生长,骨折线模糊时,拆去外固定石膏,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肩肘关节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3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与暴力方向及肢体重力有关外,更与肌肉的收缩直接有关。当骨折位于肱骨干上部、三角肌止点之上时,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内移位,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肱骨干中部骨折,骨折处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肱骨干下部骨折,两端肌肉拉力基本平衡,移位方向取决于外力方向、肢体所处位置及重力等。   中医认为骨折是“跌打损伤,皆疲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癖不能去,癖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疲去、新生、骨合”。内服中药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有良好的作用,临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根据骨折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一般在骨折手术后1~4周内,中期在骨折手术后4~8周内,骨折手术后8周以后。   肱骨干骨折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是加快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肱骨干骨折8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骨折正常愈合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发生率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药膏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筋痹”、“骨痹”的范畴。发病除与年龄增长有关外,损伤、肥胖、炎症、遗传及不良的生物力学等因素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且病变人群较为广泛,约占整个骨关节炎疾患的41%。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病人较多、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渐成为医学界愈发关注的话题。中医症候诊断: 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型 主症:关节疼痛,胫软膝酸。治疗方法:以生川乌150g、生草乌150g、羌活200g、细辛150g、威灵仙250g、透骨草250g、大黄250g、川芎250g、当归250g、鸡血藤250g、海桐皮250g、桑枝250g,将上药研成细末过45目筛,取蜂蜜1000g,凡士林油膏300g,加热至70℃搅拌溶化后,待温度降至30℃左右,加入药末500g,逐渐搅拌混合至冷却装入药罐,密封备用,用时将制好的药膏摊在油纸上敷于患处,绷带固定,每日更换1次。病例 张某,女,65岁,因“右膝关节肿痛5个月”来诊,患者无外伤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体质较差,此前在外院诊疗,拟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服芬必得等药物,但致上腹部不适感,恶心欲呕,来本院寻求中医药治疗,体查:右膝关节外观轻微肿胀,肤温不高,双膝眼处可扪及疼痛,浮髌试验、侧向试验、抽屉试验阴性,McMurray试验阴性,X光照片提示关节间隙无变窄,髁间隆突突起,予本法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之后坚持治疗3周症状消失,随访6月未见复发。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痹症治疗验方十则

痹。本义:痹症。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1.生石膏、金银花各60克,防已、萆藓各 20克,秦艽15克,薏苡仁30克,桂枝20克,黄柏、苍术、木通各15克。功效:清热解毒,疏风祛湿。主治:风湿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肌肤红斑或伴发热,出汗,口渴,心烦,尿黄赤等,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或数。加减: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加麻黄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泽泻、竹叶各15克;有红斑结节,加牡丹皮、赤芍各15 克,生地20克;关节积液较多,加茯苓25克,猪苓15克。2.当归25克,苍术、黄柏、黄芩、知母、防风、羌活;泽泻、茵陈、苦参、猪芩各15克,甘草 10克。功效:清热利湿,疏经通络。主治:肌肉关节湿热蕴积,肢节红肿,风湿结节硬痛红肿,或红斑痒甚,伴周身沉重,口渴不欲饮,尿黄,胸闷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加减:病程较久,红斑紫暗,舌质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5 克,鸡血藤30克;红斑结节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各20克,生地黄25 克。3.白芍20克,黄芪6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牛膝、桃仁、红花、桂枝各 15克。 功效:益气和营,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而致痹。症见肢体酸软疼痛、无力、手足麻木、有蚁走感,气短汗出,舌质淡,脉缓、弱。 4.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8克,当归、熟地、白芍各20克,桂枝15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牛膝9克。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除湿。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扰而成痹证。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伸展不利,喜温恶寒,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气短心悸,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加减:疼痛明显加细辛 5克;大便溏,食少,腹胀,加茯苓15克,白术 15克;畏寒甚,加附子 15克。5.秦艽15克,生石膏40克,羌活、独活各 12克,防风10克,生地 20克,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克,细辛 5克,苍术30克。功效:清热养血,祛风除湿。主治:夹有里热的风寒湿痹。各关节疼痛较剧烈,甚至筋脉拘挛,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加熟地20克,白芍30克;便秘,加大黄8-10克;关节肿胀甚,加薏苡仁20 克,萆藓15克;筋脉牵引拘急而疼痛加白芍至 50-70克,甘草10-15 克。6.牛膝、地龙、羌活、秦艽、桃仁、香附、当归、苍术、黄柏、红花各 15克,川芎10克,黄芪 20克。功效: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关节和肌肉疼痛长久不愈,疼痛如针扎,关节变形,或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脉沉涩。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7.地龙50克,雷公藤40克,薏苡仁60克,穿山甲30克,苍术30 克,黄柏15克,知母15 克,白芍40克,午膝18 克,萆藓20克,茯苓20 克,甘草10克。功效:利湿清热,舒筋活络。主治:湿热伤筋之痹证。以肢体酸痛或筋脉掣痛为主,步履艰难,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尿黄浊,脉缓有力或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加减:筋脉抽掣痛甚,重用白芍50-80 克;伴腰酸背痛膝软无力者,加枸杞20克,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8.苍术、黄柏、桂枝各15克,威灵仙12克,防已、天南星、桃仁、红花各15克,龙胆草、羌活、川芎各12克。功效:清热化瘀,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主治:湿热痰瘀阻致痹,症见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缠绵不愈,关节变形,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或肢体疼痛如锥刺,夜间发热,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胖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苔白或白腻,脉弦数。9.炙川乌15克,麻黄15克,赤芍20克,桂枝20克,黄芪25克,干姜10克,白术、茯苓各 20克,甘草10克。功效:祛寒除湿,温经通络。主治:寒湿痹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以腰和下肢明显,遇冷则痛剧,得热痛缓,痛处寒冷,沉重感明显。脉弦紧,舌苔白,以及妇女白带清稀,月经延期;男子少腹凉,阴囊潮湿。加减:病程持久,皮肤不润,舌质紫暗,加鸡血藤 30克,薏苡仁20克;白带多量大加桑螵蛸20 克,小茴香15克,龙骨 20克;若伴心悸、气短,头晕者,麻黄用量减至 5克。10.蕲蛇、当归各15 克,蜈蚣2条,全蝎、苏木各10克,土鳖虫5 克,穿山甲8克,淫羊藿 15克,熟地黄25克,秦艽15克。功效:搜风活血通络,补肾壮骨。主治:关节变形严重,手足趾呈梭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运动功能丧失;。或肌肉萎缩,皮肤枯燥,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沉涩。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疗坐骨神经痛药酒5方

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易患坐骨神经痛,此病影响行走、坐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从临床发病情况来看,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沿臀部、腹腔后面向咽窝部(腿后窝)、小腿外侧直至趾部、足底部的放射性疼痛,多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可减轻。本病归属于中医“腿痛”、 “腰腿病”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病责之于外感风、寒、湿之邪侵袭,内因脏腑虚损,主要包括肝肾亏虚,肾阴虚或肾阳虚,精髓不足,内外相引而发。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传统上中医习惯采用一些具有疏散风寒、除湿祛邪、补肝益肾、补肾壮筋的中草药制成药酒,坚持药酒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黄芪续断酒 黄芪20克,天麻25克,白芍、当归、甘草、续断各15克,白术10克。将上药研碎,用消毒纱布包裹好,置于密封瓶中,加入38度白酒,酒量应淹没药包三横指,最后封口。经 7日后取封,去药包备用。每次温饮1盅(大约10毫升),每日1 次,有祛风湿,补虚之功效。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感受风湿之邪兼体虚者。灵仙酒 威灵仙20克,独活、千年健、川芎、红花、当归、鸡血藤、黄芪各10克,黄酒800 毫升。将诸药浸于黄酒中,封严瓶口,7日后即可服用。每次10 毫升,每日2次,15日为1疗程。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温肾除湿酒 秦艽、白茯苓各30克,独活、川牛膝、川芎、防风、杜仲、丹参各15克。上药碾细,置于净瓶中,用38度白酒 1000毫升浸泡7-10日即成,去渣备用。每次空腹饮大约10~15 毫升,每日2次。本方温补肾阳,除湿祛风,可用于坐骨神经痛、肾阳不足,感受风湿者。黑芝麻酒 黑芝麻50克,薏苡仁60克,熟地黄30克。将黑芝麻、薏苡仁分别炒后,上3味捣为粗末,置于净瓶中,加38度白酒500-600毫升浸泡,封严口,约6-7日开封,去渣备用。每日睡前服1小杯(大约10毫升)。本方具有滋养肝肾,祛湿通痹等功效。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肝肾阴虚,外感风湿者。 活血止痛酒 秦艽、羌活、薏苡仁、当归、伸筋草各20克,木瓜、川牛膝各15克。将上述诸药置入密封瓶中,加进38度白酒800毫升,用盖密封,10日后即可饮用。每次10毫升,早晚各 1次。可舒筋镇痛,活血通络。适用于坐骨神经痛,遇寒痛剧者。 (姚宝魁)·治疗坐骨神经痛-穴道指压法·坐骨神经痛偏方·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秘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膝关节滑膜炎中药方

膝关节为人体最大的滑膜关节,多因其负重行走而致劳损引起滑膜炎。本病是膝关节损伤后引起的一种无菌性滑膜炎症病变,损伤使滑膜组织增生、肥厚,滑膜下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滑膜液产生增加,关节内压力升高,关节液吸收回流受阻,形成关节积液。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乃因膝关节外伤或劳损,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人,郁滞患处,湿盛则肿,气血不通则痛,筋脉失养则关节功能障碍。临床应用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滑膜炎6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方药:生草乌、生南星、赤芍、干姜、肉桂、白芷各等量,诸药打粉成细末,过筛,制成散剂,每袋75克。 用法:根据患者局部肿胀的范围,用白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覆塑料薄膜,并用绷带固定。隔日1次,每次2小时,10次为1个疗程。用药后皮肤有灼热痛感,不能耐受者可缩短敷药时间,皮肤敏感患者改用米醋调制。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优: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完全消失,功船活动正常,参加日常工作无复发;良: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消失,功能正常,但遇风寒时疼痛:差:治疗前后无改变。 治疗结果:62例患者接受治疗1到3个疗程后,其中优19例,良37例,差6例,优良率达90.32%,临床疗效满意。 点评:方中生草乌祛风湿、散寒止痛:生南星外敷可消肿散结止痛;干姜性热,可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肉桂亦为治沉寒痼冷之药;白芷可祛风燥湿、止痛;赤芍功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并可防治痹久化热。诸药合用可起祛风湿.通经散寒,消肿止痛之效。本方局部外用,药力直达病所,避免厂常用非甾体消炎药所致胃肠道副作用,临床应用中除发现有致局部皮肤过敏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痿证简易疗法

肢体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没有劲,想动也动不得的, 叫做痿证。引起痿证的原因,大致不外两种:一种是长期关 节肿痛,湿热流注,使人身的气血不能很好的流通;一种是 人身气血不足,不能营养筋骨,故痿症在临床上一般常见的 有湿热流注、气血不足两种证候。除这两种外,在发高烧的 时候,神识昏迷,手足抽筋,骤然两脚痿了,也叫做痿证。 这种病多见于小孩,跟上面两种痿证不同。湿热流注 初起多四肢关节肿痛,或足趾麻木发痒,渐 渐两脚关节轮流作痛,痿软没有力,甚至不能走,小便短 少现红色,大便稀薄,舌苔白腻。治宜清热化湿。处方(1)苍术Io克 黄柏4.5克 牛膝10克 水煎。(2)苡仁15克 木瓜6克 萆10克 水煎服。(3)防己10克 秦艽6克 威灵仙8克 水煎服。(4)知柏地黄丸(成药) 每次10克, 日服2次。气血不足 大腿和小腿肚的肌肉渐渐消瘦,腰部痛,两脚酸痛,或发烧,精神疲倦。脉搏没有力,舌淡红。治宜补益气血。处方(1)当归120克 党参30克 牛膝 五加皮各250克 浸在酒内,20天后,每天服2次,每次服15克。(2)熟地60克 黄芪60克 酒水各一半,同煎,每次服1 杯,每天3次。(3)独活10克桑寄生:oA当归loA牛膝10克,水煎服。高热伤筋 凡在高热手足抽筋以后,两足痿软不能走路,肌肉渐渐消瘦,关节强硬,弯曲,并见皮肤干燥、没有汗等症。脉沉细而数,舌苔薄黄。治宜清热养阴。处方(1)鲜芦根30克 木瓜10克 水煎服。连服10次。(2)干地黄15克 银花藤10克 苡仁12克 水煎服。(3)当归6克 牛膝3克 水煎服。 (4)大补阴丸(成药) 每次10克, 日服2次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诊疗技术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骨组织(骨髓、骨和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最多,肱骨、桡骨也有发生。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而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甚至造成严重残废。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如不及时地正确地治疗,可以危及生命,或者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控制感染和开窗减压引流,防止骨质广泛破坏和死骨形成。同时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治与外治兼顾,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常规疗法  1.支持对症处理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由于高热,机体消耗过大患者全身虚弱,应给予能量补充,可多次少量输血,大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高蛋白饮食,同时纠正水、盐、电解质及酸碱紊乱。  患肢应制动,制动的目的是防止感染扩散,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预防病理性骨折。方法可用石膏托或牵引固定达到制动的目的,也可使用夹板固定。  2.中医辨证“消、托、补”三法治疗  (1)初期脓未形成热毒炽盛者,以消法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瘀,佐以化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或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6克,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炙穿山甲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有外伤瘀血者加桃仁6克,红花6克;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生地、紫雪丹、牛黄。  (2)脓成未溃者,以托法为主。  治法: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黄芪3克,当归3克,白术3克,茯苓3克,金银花3克,白芷1.5克,甘草1.5克,皂角刺1.5克,桔梗1.5克。制成散剂冲服,或按病情酌定剂量水煎服。  (3)脓已溃且体质虚弱者,以补法为主。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或十全大补汤: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白芍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肉桂(焗冲服)0.6克。  (4)急性期未成脓者,可选用金黄散、双柏散、水调外敷,每天换药一次。  3.抗生素的应用  正确的运用抗生素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旦诊断确立,应采用及时、足量、联合用药的原则,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白霉素等药物。  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用,静脉给药,或根据血液细菌培养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及临床使用后疗效来调整抗生素。抗生素要持续用到体温正常后4周左右。  4.手术疗法  切开引流是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达到减压引流,排除脓液,减少毒素吸收,可减少发生败血症的机会,同时可减少骨质破坏。手术宜早,不宜等待观望。如用大剂抗生素2~3日左右,体温不下降,中毒症状不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者,应争取早期手术。  手术是将病变部位暴露后,切开骨膜,然后在病变骨质上钻孔,或用骨凿开窗,使骨髓腔的脓液充分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置入抗生素,皮肤皮下全层缝合,伤口内放置橡皮或盐纱引流条,24小时取出。也可在髓腔内放置塑料管,滴入抗生素,进行灌注疗法。在进行灌注疗法时,应经常检查塑料管是否畅通,尤其是引流塑料管易阻塞,造成引流不畅,加重伤口肿胀。  适宜技术  1.罗安民经验外用持续灌洗法  方药组成:黄连900克,黄柏1200克,大黄1800克,甘草450克。  功效与主治:行瘀通络,清热化湿。治疗骨髓炎。  用法:上药蒸煮后提纯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含生药0.03克,配成3%浓度灌注于500毫升空瓶内,用于病灶清理术后所残存的骨腔闭塞灌注引流,每日3000毫升,以24小时维持灌注,一般持续1~2周,待引流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  2.杨文水治疗骨髓炎经验  骨髓炎溃破后有腐肉者外用新三仙丹,每次0.1~0.3克,撒于伤口腐肉之处,具有提脓、祛腐、生新的功效,对汞过敏者禁用;骨髓炎溃后,腐肉不去,肉芽不长不易收口者可外用祛腐生肌散或生肌收口散;而骨髓炎窦道或瘘管形成长期流脓不愈可外用三品一条枪;骨髓炎溃后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外用祛腐生肌止痛散。  3.抗骨髓炎系列  为863攻关项目,包括:抗骨髓炎片、骨炎灵片、逐瘀消肿膏。  方药组成:抗骨髓炎片: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等。  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附骨疽及骨髓炎属热毒血瘀者。  用法:口服,一次8~10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儿童酌减。  特色:去腐生肌,快速起效。能促进成骨细胞生成,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因流脓流水、窦道等形成于人体的病灶部位,使病灶部位血液循环得到重建,有利于成骨细胞生成,同时也有灭活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作用;  含有大量的促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素及调节病灶内分泌反应、增强ALP酶活性,能有效促进肉芽生长,骨质新生,骨痂形成;  以补正气和抗外邪为主,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血液循环,促使新骨生成,消除炎症,从而有效改善机体组织的代谢分泌功能,对各种骨髓炎标本同治,通过全面调理,避免手术治疗易复发的弊端。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髌骨软骨软化症 中医疗法大全

髌骨软骨软化症主要是指髌骨软骨退行性改变,软骨面被磨损而导致以下蹲时膝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患。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劳损、髌骨软骨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膝关节疾患。临床上以45岁以上妇女多见。  病因病理  当膝关节伸直时,股四头肌松弛,髌骨下部与股骨髁间窝轻轻接触;当膝关节屈曲至90°时,髌骨上部与髁间窝接触;当膝关节完全屈曲时,整个髌骨关节面紧贴髁间窝。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而膝关节在长期伸屈中,髌股之间反复摩擦、互相撞击,致使软骨面被磨损而致本病。  高位、低位髌骨,膝内、外翻畸形或长期感受风寒湿邪等均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髌骨软骨软化症好发于膝部活动较多的运动员,如田径、登山运动员,舞蹈演员。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最初感膝部隐痛、乏力,以后髌骨疼痛,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疼痛加重,下蹲时膝关节疼痛加剧,但一般平地行走无明显影响。膝部无明显肿胀。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1)一指禅推法:患者仰卧,膝下垫薄枕,膝微屈,术者坐于患肢一侧,施术手垂腕,拇指按于髌腱周围(即痛点)做垂直方向摆动推揉,时间为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发热感为宜。  (2)提髌捻揉法:撤下薄枕,术者一手掌托膝下,另一手五指分开,用指端将髌骨提起,做上下运动,同时用指端在所伤髌下软骨面揉捻顺压,时间为5分钟。  2.药物治疗  (1)内服药:治宜补肝肾、温经通络止痛,可选用健步虎潜丸或补肾壮筋汤(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2)外用药:外用海桐皮汤(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熏洗膝部。  3.物理疗法  采用红外线、超短波以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适宜技术  小针刀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患膝伸直,常规皮肤消毒,于髌韧带内侧用1%利多卡因两毫升分别向髌骨内上缘及外上缘、髌韧带外侧局部麻醉。麻醉后取一小针刀自麻醉处进入皮下,右手持针刀,左手拇、食、中指捏住髌骨并提起,小针刀穿过髌韧带,向髌骨外上缘提插、切割,注意勿铲骨面,彻底松解支持带及滑膜粘连。同法再松解髌骨内上缘,最后回抽小针刀至皮下,横行向外剥离髌下脂肪垫。剥离完毕后,抽出小针刀,针眼处以创可贴外贴。  注意操作过程的无菌及动作轻柔,针眼处保持干燥3天,每周一次,一次为一疗程。  经皮髌骨穿刺减压治疗髌骨软化症  治疗方法:经皮髌骨穿刺减压术: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10°~15°,常规消毒术区,铺洞巾,穿刺部位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至骨膜,用自制穿针(长12~15厘米,直径2.0~2.5毫米),在髌骨中点穿刺至骨膜,滑动穿刺针,在髌骨前方穿3个洞,不透过髌骨软骨面,出针后无菌包扎,不需缝合。  功能锻炼:穿刺后即可行股四头肌收缩和直腿抬高锻炼,原则是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持之以恒。  特色:髌骨软化症疼痛症状与髌骨内高压有关,经皮髌骨髓腔内穿刺物理减压作用改善了髌骨髓腔内微循环,使代谢产物得以排除,减少了伴随毛细血管神经纤维刺激,从而缓解了髌骨痛。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作用直接。  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配合功能锻炼在治疗中必不可少。  预防调护  加强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减轻劳动强度或减少运动量,注意膝部保暖。疼痛期避免下跪下蹲。治疗期间应减少行走负重活动,注意休息,以促进修复痊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