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保险子小红丸 独特的疗效

每瓶云南白药中都有一粒红色的小丸,中医称为“保险子”,是用来急救的。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保险子对以下疾病有治疗作用。  治急性乳腺炎: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丸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乳房肿胀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直到痊愈止。一般用药外敷3~4天肿块便很快消散。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治跌打损伤:取云南白药2~4克,加入食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患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隔天换药1次。同时口服保险子。一般用药5~7天可愈。可活血化瘀,消肿愈伤,通络止痛。  治肋软骨炎:取云南白药2~4克及小红丸保险子1粒,共研细末,用75%酒精调为糊状,外敷于患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3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2~3次即可治愈。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治烧、烫伤:取云南白药适量加保险子小红丸数粒共研为极细末,用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于烧、烫伤创面,每天或隔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止。一般在用药后5~10天内获得痊愈。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护肤生肌。  治下肢溃疡:取云南白药10克,小红丸保险子5粒,凡士林100克比例配制,装入消毒瓶内备用。用时,将上药膏外涂敷外,每天换药1次。病情明显好转后,隔天或隔2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10~5天可愈。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护肤生肌。  治血栓性外痔:取云南白药4克,用酒调为糊状,外涂患处,睡前用。同时,可服保险子1粒,连服2天,疗效更佳。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治甲状腺结节病:先用米酒或白开水送服云南白药小红丸保险子1粒,再用50%~60%酒精将云南白药4克调为糊状,匀涂于肿物上,纱布块固定,数小时后用酒精湿润,每天湿浸3~4次,24~48小时换药1次,2周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症状全部消失。可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云南白药保险子小红丸除了用于急救之外,还有很多独特的疗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老年嗜睡症中医验方

嗜睡症老年人常见,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兼有神疲食少,懒言易汗,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发病原因,多由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脾,使脾肾阳气俱虚,阴寒偏胜、伤及心阳,形成本症。  根据老年人阴盛阳虚的病理特点,中医治疗予以温阳益气健脾法。  组成:可取制附片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石菖蒲10克,山药10克,炒扁豆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8克,红枣10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阳虚而兼阴血不足者,去附子、干姜,加当归10克、熟地15克,滋阴养血;食欲减少加谷麦芽各20克、砂仁4克,醒脾开胃;胸脘痞闷、身重苔腻者,去附子、党参、黄芪,加苍术、厚朴、陈皮各10克,燥湿健脾;恶心欲吐加半夏、藿香各10克,和胃化浊。另外,可加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或补中益气丸调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小陷胸汤

方源: 《伤寒论》。处方: 黄连6克,半夏10克,瓜蒌仁12克。用法: 上药三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瓜蒌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小结胸病。症见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方论: 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瓜蒌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附子理中丸的新用途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附子理中丸一般为浓缩丸,家庭可自备。脾胃虚寒型的患者,表现为经常感到怕冷、手脚发凉、胃部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舌质淡、苔白,都可以服用,用量是每次8—12克,每日3次。另外,附子理中丸对以下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1.急性胃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服两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型的急性胃肠炎。2.溃疡性结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月两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用于脾胃虚寒型溃疡性结肠炎。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用于脾胃虚寒型溃疡。4.男性不育症。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15天为一疗程。临床实践证明,附子理中丸能改善全身状况,有强壮补养之功,可治疗脾肾虚寒型不育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全国名老中医治杂病经验

王仲青,全国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在其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对中医医圣张仲景的理论造诣颇深,临证辨治,每遵仲师法度,经方运用得心应手,屡起沉疴顽疾。下面介绍其治疗杂病临床验案三则。一、表寒里热案。王某,男,75岁。诉10日前因感受风寒而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曾服西药,病未缓解,又服中药数剂,亦无效,乃邀王老诊治。症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咯痰白粘不爽,纳呆,时有恶心,肢体关节疼痛,精神萎靡,神志恍惚,心烦,汗出不畅,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恶寒过后颜面潮红,舌淡苔白,脉浮而缓。证属表寒外束,里热怫郁。治当以小汗法解其表。投麻桂各半汤加味:麻黄3克,半夏、杏仁各6克,桂枝、白芍、陈皮、生甘草各4.5克,生石膏12克,生姜3片,大枣3枚。1剂,水煎服。药后入夜发热恶寒加剧,烦乱不安,口渴欲饮,须臾汗出,病稍安而入睡,次日身轻体爽,诸症若失。再拟小柴胡汤加玉竹、白芍善其后。 按:此例为一年老体弱之人,外感寒邪,日久不愈,太阳邪郁,证乃在表。然若专用麻黄汤,则恐其过猛,患者体力不支,只用桂枝汤,又虞其药力不及,故两方合而用之,制小其量,各取其半,令其微汗出而邪从外解,加陈皮、半夏和胃化痰,石膏清解怫郁之热,诸药合用,恰到好处,故取效甚捷。二、热入血室案。张某,女,21岁,未婚。就诊时正当仲夏。因发热1周余,住某医院经用多种抗菌素治疗,体温仍在38度左右不退,寒热时作,下午与晚间为甚,神疲体倦,头晕,腰酸肢冷,自述1月前月经适至而“感冒”,遂致缠绵难愈,舌边尖略红,苔薄白带黄,脉弦细而数。此为外感,乃前期调治不力,热人血室。治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兼以透邪清络。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黄芩4.5克,地骨皮9克,党参、半夏、青蒿、酒白芍、秦艽各6克,焦芥穗、白僵蚕、甘草各3克,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服上药后,身热汗出而愈。 按:妇女外感适逢月经来潮,邪热乘血室空虚而人内,表邪渐次而人,阳热内郁,以致寒热发作无时。正邪相争,犹可透邪达表而从外解,故用小柴胡汤为主和解枢机,透邪清络。方中柴、芩、芥疏表清里,参、夏、芍、姜、枣和中扶正,骨皮、青蒿清虚热,佐以僵蚕透邪搜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安内捷外之功。三、风温误补致喘案。坚某,女,40岁。患者妊娠7个月,始病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胸痛,用中西药半月未效,后又经他医以参桂、枸杞等温补托里,病益剧。诊之见其喘促咳嗽鼻煽,胸胁剧痛,憋闷不得卧,壮热(39.6℃)大汗,烦渴多饮,脘痞呕恶,食不下,大便五日未解,舌红,苔黄而燥、根白厚,脉洪大滑数,右寸尤甚。此证良由风温犯肺,气失宣降,误投温补,助热添火,壅迫于肺,熏蒸于胃所致。当此之时,倘再延误,势必肺气闭绝,胃液枯涸,危殆立至。急宜开闭透邪,泄热生津。拟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加减:炙麻黄、薄荷、竹叶各3克,麦冬、杏仁、连翘、酒知母、川贝母各9克,生石膏(先煎)30克,瓜蒌15克,生甘草、豆豉各6克。2剂。二诊:热退喘平,胃纳转佳,惟微咳有疾。再拟润肺化痰之剂善其后。至期顺产1女,母婴皆安。 按:本例风温,因失治误补而致喘,王老治此类实喘,不论其寒热外邪或痰火内阻,辄投麻杏石甘汤酌情加味,效验卓著。盖肺司宣降,邪热痰热迫肺,宣降失权,气闭气逆,故令喘促也。王老常以炙麻黄易麻黄,功专宣肺而开闭,伍石膏、杏仁降逆清泻以平喘,又每于临证之时,审证求因,或加温散,或增清泄,。或降痰泄浊,或凉润养阴,俟闭开气顺,源流俱清,何喘逆不愈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金匮肾气丸可调理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随着更年期的到来,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体倦乏力、烦躁不安、胃纳功能差、视力昏花、听力下降或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尿频少而急、性欲减退、妇女绝经。要想平安地度过更年期,除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平和外,适当服用一些药物也能帮助改善更年期症状。金匮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温补肾阳的药物而成,主要成分为熟地、淮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熟地滋肾养阴、填精;山萸肉补肝养血,敛阴涩精;山药补脾肾,益阴固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湿,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附子、肉桂温壮肾阳。三补三泻二温,肾阴阳同补。人到更年期,首先是肾功能减退,肾衰加速人体的衰老。金匮肾气丸针对肾阳虚发挥出独特的疗效,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痰饮喘咳、消渴等症。因此可用于肾阳虚型的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及其他证型患者则应慎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单方:一贯煎

方源: 《柳州医话》,清·魏之秀之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处方: 吃放、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身各9克,生地18克,川楝子4.5克。功效主治: 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方论: 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辽宁名医治代谢综合征方

处方:半夏、黄芩、白术、苍术、黄连各10克,党参、佩兰、鬼箭羽、荔枝核各15克,干姜8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饥饿明显,进食量偏多者加玉竹、黄精、熟地以滋脾、胃、肾之阴,且此类滋阴药黏腻碍胃能影响食欲;血糖升高者加玄参、苍术、黄芪、山药,以增强健脾运湿、滋阴降糖之效;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以平肝潜阳;胸闷气短者加瓜蒌、薤白以宣通胸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天花粉以清利湿热;舌质紫黯之瘀血证者加丹参、葛根、地龙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功效主治:运脾逐湿,升清降浊。主治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脾虚痰湿内蕴型。症见形体肥胖,四肢酸沉,倦怠乏力,困倦嗜卧,胸脘痞闷,口渴但不欲饮,口中黏涎,便黏而不畅,舌质淡,苔厚腻,脉滑软或滑数。专家点评: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其基础病变,其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内经》将此类疾病称为“脾瘅”,《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之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论及机理时又云:“……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脾瘅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机郁遏,使水谷精微难以转输,堆积体内,蕴而化热而成。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小建中汤

方源: 《伤寒论》。处方: 饴糖30克,桂枝、生姜各9克,白芍18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用法: 水煎取汁,兑人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3次温服。功效注治: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方论: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湿热型)方 处方:滑石10克,黄芩、茵陈各12克,栀子、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薄荷、射干各8克,砂仁、黄连、通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浊。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症见吞咽不利,胸膈胀闷或疼痛,口苦吞酸,纳差,呃逆,发热困倦,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泻,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热盛型)方 处方:黄连、大黄各4克,栀子、杏仁、桃仁、芒硝各8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气泻火。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热盛型。症见胸骨后疼痛如灼感,口干饮冷,性躁易怒,大便秘结不通,尿色黄短,舌质红,舌苔黄于,脉数有力。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痰浊型)方 处方:制半夏10克,木香、香附、藿香、佩兰、石菖蒲、橘红、茯苓、枳实、胆南星各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导痰排浊。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痰浊型。症见胸骨后胀痛时呕痰涎,体形肥胖,身困乏力,舌质淡胖,舌苔厚腻,脉沉。食管炎的中医治疗(血瘀型)方 处方:红花、生地各9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5克,甘草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桃仁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苓、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4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中,益气和胃。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气虚型。症见胸骨后隐痛,面色不华,饮食稍多即吐,神疲乏力,饮食不馨,大便溏薄,舌淡红,脉细弱。食管炎的中医治疗(阴虚型)方 处方:石斛、乌梅、百合、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克,生地15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养血。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阴虚型。症见吞咽梗涩而痛,胸膈满闷或痛,口苦反酸,咽干口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气滞型)方 处方:陈皮、柴胡、杏仁、郁金、木香、香附、沉香、桔梗各8克,砂仁、川芎、枳壳、白芍各6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和中,开郁化痰。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气滞型。症见吞咽哽噎,胸膈痞闷或疼痛,痛连背部,情志舒畅时可稍减,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专家点评:食管炎多由胃液反流或粗糙食物擦伤,导致食道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的病理改变。其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增加,40—60岁为高发年龄。常表现为咽下食物有梗噎感,甚或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样痛,后背部痛,亦可见烧心,反酸,咽喉炎和声嘶等症状。充血,色红,还可有黏膜水肿,有时见出血点和少量糜烂。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清暑利湿名方六散的临床应用

清暑利湿名方六一散由宋·刘完素(刘河间)所创,又名天水散。该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而成。每次用9克,和白蜜少许,凉开水或灯草汤调服。功能:清暑利湿,解热泻火。方中滑石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人表里上下三焦;甘草泻火和中,二者配伍成为治疗因暑湿引起的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畅、大便泻痢等病症。还可用于石淋的治疗。清代汪昂认为: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和其中气,缓滑石之寒滑。 六一散加朱砂少许以镇心安神,除清暑利湿外还可泻心和小肠之邪热,故而可解暑清心,方名益元散。 六一散加青黛少许兼能清肝火,名叫碧玉散。 六一散加薄荷兼能清肺火而解风热,方名叫鸡苏散。 六一散加红曲专治赤痢,方名清六九。 六一散加干姜专治白痢,方名温六九。 六一散加柏叶(生)、车前草(鲜)、生藕节专治血淋,名叫三生益元散。 六一散除甘草加吴茱萸治疗湿热吞酸,方名茱萸六一散。 六一散除滑石加黄芪、大枣煎服治诸虚不足,盗汗消渴,名黄芪六一散。 六一散加少许硫磺治中寒;六一散加牛黄冶虚烦不得眠;六一散加西瓜翠衣治暑湿症。 六一散加海金砂、金钱草治疗石琳;六一散加王不留行、石苇治疗泌尿道炎及前列腺肥大。综合所述,六一散对体盛湿多之人服用后以解暑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本方易购,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古方,无不良反应,是夏暑疾病常用的中药良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泻肾法与泻肾方

五脏罹患实邪之证,当本《内经》“实者泻之”之治则以治之。如泻肺实热者,有泻白散;泻肝之实热者,有泻青丸;泻脾之实热者,有泻黄散;泻心之实热者,有泻心汤,惟独没有泻肾脏实热方。是不是肾无实热也,也无其他实邪为病呢?五脏有实证,肾脏岂能例外呢?既然肾有实邪,就应有泻肾法与泻肾方。诸书所以未直言泻肾法与泻肾方者,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肾之实邪,医者多责之于膀胱。所以然者,以肾与膀胱相表里;二是肾虚引起的实邪,医者多以补肾为主,兼以泻实。如肾阳虚弱,不能制水,当用肾气丸治之。多数医家认为,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方。实际上,方中也有泻肾之药,如丹皮、茯苓、泽泻等。由于此方不是以泻肾为主,所以医者多将泻法略而不言。其实单纯的肾病实证是客观存在的,毋庸置疑的,泻肾法与泻肾方也是屡见不鲜的。善读书者,必洞察秋毫,深知其意;善临证者,更能独出心裁,灵活运用前人的泻肾法与泻肾方。泻肾法不少,泻肾方亦多。兹举二案说明如下。 一、徐某某,女,47岁,已婚,工人。1979年11月12日初诊。述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反复发作巳两年余。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曾服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能控制其发作。今诊,其病复发,病如前述,苔白稍厚,脉滑微数。此乃湿热犯肾累及膀胱。应清利下焦湿热。笔者用黄柏、栀子、车前草、蒲公英各30克,鲜白茅根60克,2剂而病大减,5剂而诸证除,为巩固疗效,遂令再服上方并加白术15克,6剂而愈。随访6年,未发。 二、舒某某,女,40岁,已婚,农民。1990年3月15日初诊。述右腰胀痛已2年余。痛剧时牵引右侧腹痛,按之痛加。去年4月10日,B超诊断为“肾盂泥沙样结石”。今诊,其痛发作,证如上述,苔白,脉沉缓。此乃肾结石病。当利尿排石以泻肾邪。遂用金钱草、海金沙各30克,石苇、冬葵子、车前子、茯苓各15克,竹叶、木通、元胡、鸡内金各10克,生地18克,每周连服3剂,停药4天,再服,共服4周,B超检查,结石已全部排出。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