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则穿心莲入药验方

穿心莲又名一见喜、苦胆草、四方草等,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兼透表,故可用于一切热毒之症。传统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泄泻痢疾、毒蚊咬伤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穿心莲煎剂对钩端螺旋体、肺炎球菌、甲链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多服可引起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对此药过敏者忌服。以下介绍几则穿心莲入药验方:治风热感冒:穿心莲适量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治痢疾:穿心莲15克,陈皮10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分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治痈疖:穿心莲粉加凡士林调成30%的软膏,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同时,口服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治百日咳:穿心莲叶3片,水泡,蜂蜜调服,每日3次。治口腔炎:穿心莲干叶3-5克,研末,调蜜,开水送服。治咽喉炎:鲜穿心莲9克,嚼烂吞服。治支气管肺炎:穿心莲、十大功劳叶各 1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 治上呼吸道感染:穿心莲、车前草各15 克,水煎浓缩至3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1 剂,分3次服。 冯国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呃逆的中医辨证

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呃逆的腑实证型,腹胀满,辨清病因病机后,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其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指出寒证呃逆,手足厥冷,以橘皮、生姜温中运化为主治疗;其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指出呃逆的气虚证型,用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痰湿、和胃气。  宋代医家严用和在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基础上,加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制半夏,主治气阴两虚兼有痰浊、肺胃气逆所致之呃逆。《卫生家宝》中记载医家朱端章用顺气汤(丁香、柿蒂)“治呃逆神验,亦治久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呃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秦景明《症因脉治》中用丁香柿蒂(丁香、柿蒂、党参、生姜),治疗胃中虚寒所致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著有“阳明湿温,气壅而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用橘皮、竹茹、柿蒂、姜汁化痰湿、降气逆,主治湿温呃逆,且注明“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将中医对呃逆的诊治再度推向深入。  现代已故著名中医谢昌仁2005年曾亲诊一例肺癌兼呃逆患者,所拟方药亦是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加味化裁:橘皮10克,甘草4克,赤茯苓12克,炒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5克,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鲜生姜一片。方用橘皮、生姜、制半夏化湿浊、降痰气;竹茹、枇杷叶清肺胃、止呃逆;太子参、甘草补肺脾、益胃气;玄参、薏苡仁、赤茯苓清心火、益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热、清邪毒。全方扶正祛邪、降逆止呃。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席汉氏综全征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秘方网:我在生小孩时行的是剖腹产,产后出现闭经,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请问此病如何用中医药治疗。四川成都 何玲何玲读者:席汉氏综合征是由于产后大出血、休克等引起垂体前叶组织缺血坏死,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以闭经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于中医“血枯闭经”、“虚劳”范围。中医一般分以下三则辨证施治。1.肾阳虚型:患者闭经,子宫偏小,腰痛,形寒肢冷,毛发稀落,性欲淡薄,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肾阳。处方:熟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各10克,菟丝子、黄芪各30克,熟地、鸡血藤各15克,淮山20克,紫河车 9克,当归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2.肾阴虚型:患者闭经,腰痛,口干,下阴分泌物少,性欲减退,夜眠不好,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益肾滋阴。处方:熟地、女贞子、桑椹子各12 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枸杞子各10克,淮山、龟版、玄参各15克,泽泻9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3.气血两亏型:患者闭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心悸气短,神疲肢倦,神情淡漠,清瘦面黄,舌质淡苔白,脉细。治法:大补气血。处方:党参、黄芪各30克,茯苓、白术各10克,当归、熟地、阿胶、仙灵脾、鹿角片各12克,紫河车9克,五味子5 克,远志、陈皮各3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痛症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讼》中一首名方,具养阴益血、柔筋止痛之功。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病症,皆有良效,尤其对诸痛症,效果更加突出。芍药甘草汤由白芍60克,赤芍30克,甘草30克组成。此方用白芍大剂量养血益阴以治本,甘草缓和其中,合白芍酸甘化阴以解痉,赤芍化瘀镇痛。故临床用于治疗头项、肢体、胸腹疼痛均有良效。 使用时应据病位及病状而随证变化。头痛加川芎、当归;偏头痛加地龙、代赭石;肩臂痛加威灵仙、葛根;关节痛加全蝎、炮山甲、娱蚣;上肢痛加桂枝、姜黄;小腿抽筋痛加桂枝、木瓜;胸胁痛加香附、旋覆花、佛手;腰背痛加续断、寄生、狗脊;下肢痛加防己、牛膝、木瓜;红肿热痛加银花藤、赤小豆;心胸痛加瓜蒌、竹茹、薤白、郁金;腹痛加鸡屎藤、玄胡;久痛加鸡屎藤、秦艽,甚则加全蝎、蜈蚣、穿山甲。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胸部不明原因胀痛数月 中医方

今年1月21日“患者求援” 中,安徽省池州胡女士的母亲胸部不明原因胀痛数月,求医诊治。胸部胀痛以胸膜炎为最常见病因,产生患侧刺痛并在深呼吸时加剧疼痛;气胸常伴发气急,肋间神经痛分布于神经径路。食管痛在胸纵隔后部、吞咽时更重。心绞痛则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可向左臂部位放射。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肋骨骨折,常伴有局部疼痛。中医认为,胸痛多由寒盛、痰凝、气滞、血瘀等原因致病。中医药治疗,宜活血祛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为主,笔者谨献上中药内服汤剂一帖如下:柴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 克,川芎5克,制香附6克,郁金9 克,制没药6克,桃仁6克,红花6 克,枳壳9克,桔梗10克,桑叶10 克,桑白皮9克,瓜蒌仁12克,酒炒元胡9克,杏仁6克,象贝母10克,太子参12克,三七粉6克(分3次冲服),丹参15克,茯苓9克,麦冬10 克,广木香6克(后下),鱼腥草12 克,沙参10克,甘草6克。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建议患者应该及早到当地人民医院门诊部,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广西南宁农培德)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脾虚四证的识别与治疗

特约专家、河南辉县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尚学瑞中医学的脾脏与解剖学脾脏的概念不同,脾的功能也更宽泛。概括讲,脾主运化,能化生气血,维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脾主运化水湿,维持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脾主统摄血液,维持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而不溢出脉外。脾还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同时,脾发挥这些功能依赖脾气,而脾气有上升的特点。因此,人若平素体虚,或疲劳、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大病久病失养,或冒雨涉水,或过吃生冷寒凉及辛辣厚味等,均可伤脾或困脾,使脾的功能无法发挥,形成脾虚。临床上,脾虚常见有四证:1.脾气虚:主要表现为脾功能减弱,机体失于充养,如食少纳呆,食后脘腹不适甚至胀痛,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肌肉瘦削或虚浮等,舌淡苔白,脉缓弱。一般为脾虚轻症,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贫血、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治宜健脾益气,可酌选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等。2.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脾虚日久,机体呈虚寒状态,如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发作或加剧。口淡不渴,气怯形寒,四肢不温,或周身浮肿,或妇女带下稀白等,舌淡或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滑,脉弱或沉迟无力。一般为脾虚日久发展或过食生冷寒凉或肾阳不足而来,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等。治宜温中健脾,可酌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3.脾虚气陷:主要表现为气机下陷 或脏器下垂,如脘腹坠胀,食后尤甚,便 意频频,大便溏泄,或便后脱肛,或子宫 脱垂,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 消瘦,神疲乏力,气短声怯,头晕目眩等。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一般为脾虚 日久或久病而来,多见于慢性腹泻、慢性 痢疾、胃下垂、长期低热、低血压、脱肛、 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过程。治宜益气升阳, 可酌选补中益气丸、升阳益胃汤等。4.脾不统血:主要表现为脾虚而兼 见慢性出血,如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纳 呆,气短懒言,倦怠无力,便血、尿血、肌 衄、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慢性出血等, 舌淡,苔白,脉细弱。一般为脾虚日久或 久病而来,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 性疾病过程。治宜补脾益气摄血,可酌选 归脾丸、八珍丸、黄土汤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牛筋草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牛筋草,为禾本科植物,在清代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上有记载,又称之为“干金草”,其“牛筋草”条云:“一名干金草。夏初发苗,多生阶砌道左,叶似韭而柔,六七月起茎,高尺许,开花三叉,其茎弱韧,拔之不易断,最难芟除,故有牛筋之名。根入药,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取此草连根净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熟,去草食鸡。”牛筋草分布全国各地,是一种习见于旷野荒芜地方及道路旁的杂草。民间又称其为千千踏、干人拔、野鸡爪、鸭脚草、千斤草、稷子草、水枯草、扁草,又因玩蟋蟀者,常取此草的直立秆来把玩蟋蟀,故又称其为蟋蟀草、油葫芦草。八、九月采收,去或不去茎叶,鲜用或洗净晒干,切断。本品味甘、淡,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散瘀之功。民间用其治高热,抽搐神昏:鲜牛筋草120克,水三碗,炖取一碗,加食盐少许,于十二小时内分次服尽。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子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多见于夏秋季7-9三个月内,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本病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乔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取牛筋草鲜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间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60~120克,水煎服,连服 3—5天。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用牛筋草2公斤,洗净切碎,加水煎成浓液1500毫升,时时频服,再以绿豆120-150 克煎汤,加食盐少许,当茶轮流饮之,连服1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真武汤治疗面肌痉挛

真武汤在《伤寒论》通行本中有两条方证,即太阳篇第82条和少阴篇第316条。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太阳篇32条,大青龙证第1条(通行本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去阳明去路,黄氏夹注)。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太阳去少阴去路,黄氏夹注)。”《伤寒悬解》与通行本所不同处在“以真武汤救之”一语,究竟是《伤寒杂病论》版本在漫长历史沿革过程中有所遗漏,还是黄元御著《伤寒悬解》时所加,姑且不去考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以真武汤救之”的临床意义。  该条以画龙点睛之笔给出两则完整病案,临床症状、脉象、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是典型的大青龙汤证,早以大青龙发之,则云兴雨施,沛然汗解,内热不生矣,截断入阳明去路,即异日之白虎、承气诸证。接着笔锋一转又给出一则病例。“若脉微弱……以真武汤救之”。此病人虽然也患太阳中风,但其素体阳虚,脉象微弱无神,汗出恶风,全身衰弱,别是一番病象,与大青龙汤证迥异。一旦误服大青龙汤则脱汗亡阳,四肢厥逆,筋惕肉?,此为大逆,犯虚虚之戒,急服真武汤救逆,以退阴回阳,温肾崇土,化气利水,暖肝熄风。素体阳虚之人虽然患太阳中风或伤寒,但见脉微弱,汗出恶风,切不可误服大青龙汤发之,若误发之,即是入少阴去路,故立真武之法以救逆。  仲景一再垂训“伤寒……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太阳篇第39条)误治后的病理机转见《伤寒悬解》:“盖四肢秉气于脾胃,阳亡土败,四肢失温,所以逆冷,筋司于肝,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寒土湿,故筋脉振惕而皮肉?动。”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这也是一例素体阳虚太阳病患者,误发其汗,汗出不解,大汗亡阳,土败阳飞,寒水无制,上犯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凌心则心下慌悸,神宇不宁,风木动摇则筋惕肉?,甚至振振欲穴地以自安也,病候较38条尤为阳气衰微。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入少阴之脏,证候日趋加重,二三日至四五日病势仍未有效控制,肾阳衰微,寒水泛滥、土湿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  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水气为患也。”(《伤寒论附翼·卷下》)对方中芍药的作用,诸家注释多为“抑附子刚燥之性”,黄元御曰:“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泄湿也。”(《伤寒悬解·卷十一》)一语破解了医圣制真武用芍药之真谛,笔者受这一理论的启迪,临床用真武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疗效良好。  案1面肌痉挛  王某,男,45岁,1995年9月18日初诊。2年前,秋收时在田间劳作,身疲汗出,遂乘凉于树下时许,翌晨即感左眼睑微掣抽动,月余延及同侧面颊口角处。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中西医药治疗罔效,某医院神经外科欲行面神经切断术,患者不接受。刻诊:面色欠华,语音低弱,头昏乏力,左眼睑、面肌至口角频频抽动,抽动时影响说话。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象沉紧而弦。索看曾服中药多为豁痰通络,养血熄风,虫蚁搜剔等方。辨证为肾脾阳衰,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而致面肌?动之症,方药取法于温肾通阳,柔筋止?之真武汤试治。制附子9克(先煎),白术12克,茯苓15克,生姜9克,川芎6克。7剂,日1剂,水煎服。  1995年9月26日二诊:患侧面肌抽动次数及强度明显缓解,守方继服21剂竟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近十几年用真武汤治疗6例面肌痉挛,痊愈5例,失去联系1例。并沿用此方治疗睥轮振跳(《证治准绳·七窍门》),西医谓眼轮匝肌痉挛10余例亦效,新病者5~7剂多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特发性水肿 中医治病方

李某,女,46岁,2009年10月6日初诊。颜面与四肢浮肿4年,加重2年。刻诊:面部、上肢从肘至手指,下肢从膝至足面明显浮肿,午前面部与上肢明显,午后下肢严重,按之窅而不起,劳累、受凉、尤以月经期加重。月经周期40天1次,量少,质薄,色淡,淋漓10日方净,白带多。全身畏寒,腰酸腿沉。小腹不温,脘痞,大便溏,尿量少,面色淡黯,目眦青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象左寸关沉缓,右寸关浮弦,双尺沉弦细涩,曾就诊几家医院,血、尿常规及肾功检测皆无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中西药治疗乏效,无奈自服西药利尿剂,以求暂时缓解,过后肿胀益甚,更加乏力。中医诊断为水气病,阳虚水泛,水寒土湿,肝脾郁陷,治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运脾疏肝。处方:制附片12克(先煎),浙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8克,生姜片18克,黄芪30克,桂枝9克,砂仁6克。7剂,日1剂,水煎服。2009年10月14日二诊:病情好转,水肿减轻,面部及上肢基本消失,仍守上方7剂。2009年10月22日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小腿午后尚有浮肿,仍守原方加泽兰15克,当归15克,30剂,服法同前。随访至今未复发。按:中医追求治病必求其本,不管疾病症状表现如何纷繁复杂,不能被西医病名所囿,要充分发挥中医思维方式的优势,透过疾病现象抓本质,抓主要矛盾,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下手,治疗才会有效。以上三则病案虽然病名、病位、症状不相同,但是阳虚水泛,水寒土湿,木郁风动的发病机理是相同的,因而可以异病同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类经图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数论阐述人之生命全赖乎阳气之运作,医圣洞悉阴阳大道,尤尊阳气在健康长寿、疾病转归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揣摩此亦医圣制真武、四逆等顾护阳气方药之宗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药巧治面神经麻痹

临床运用芎芷三虫散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治疗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川芎、白芷、僵蚕各20克,蜈蚣20条。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2次,热酒送下,小儿酌减,10天为个疗程。病初风盛者,加羌活、防风等疏散风邪药煎汁送服,使邪从外解;病久者增加补益气血或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地龙、赤芍等煎汁送服上药。疗效:治疗20例,痊愈18例(歪斜及面部表情恢复正常,患侧麻木消失,言语清楚);有效2例(口眼歪斜基本正常,言语清楚,患侧轻度发紧及麻木感)。病案:李某,男,55岁。自诉:10天前晨起自觉右侧颜面表情麻木,鼻唇沟平坦,眉毛、口角下垂,进食时残渣滞齿颊间,某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经针灸和服中药治疗无明显好转。症见:右侧额纹消失,不能抬眉,眼睑闭合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脉浮缓。证属表虚不固,见邪中络。服用上方10天后病愈。为巩固治疗,继服10天,随访未见复发。 体会: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表虚不固,风邪乘虚侵人头面经络,气血瘀阻,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方中全蝎、僵蚕、蜈蚣熄风止痉、通络,为治面部痉挛之要药;白芷祛风解表,燥湿升清,能振动阳明之气,助他药以达病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以川芎行气祛风,活血化瘀。更用热酒调服,酒性善走,宣通血脉,助药势直达病所。诸药协同,力专效宏,共奏风祛瘀消,经络通畅之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排尿性晕厥经验方

经验方:党参、黄芪各30克,当归、山萸肉、炒山药、杜仲、远志各10克,白术、菖蒲、熟地各12克,升麻9克,肉桂、炙甘草各6 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疗效:本方治疗排尿性晕厥患者30例,治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妙用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由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桃仁3克,川芎3克,红花 3克组成。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功效。黄芪是方中主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恢复脑细胞的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桃仁、当归尾、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通调气息的作用;地龙能引药直达经络,以发挥全方药的作用。此方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者;还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类和某些脊髓、神经病变等疾病,以及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截瘫等;临床辨证属于气虚知瘀者,运用本方可随症加减:如正气虚,黄芪用量宜重,祛瘀药宜轻;初得半身不遂者可加防风;病情较长用寒凉药过多或偏寒者,可加熟附子;用散风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痰多者可加制半夏:天竹黄;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头目眩晕加天麻、杭菊花;上肢瘫痪加桑枝、木瓜;下肢瘫痪加鸡血藤、五加皮;益肝肾加牛膝、桑寄生;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胸痛、心痛加全瓜萎、韭白;心烦失眠加山栀子、夜交藤;大便秘结加大黄或火麻仁;肢体麻木,病程日久者加乌梢蛇、全蝎、娱蚣、白附子。临床辨证施治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振东)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