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脾方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管,五味出焉。”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临床涉脾病机常较复杂,治脾方法也较多。  润脾法  此法用于脾阴虚而症见唇燥口干,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干,苔少或舌面光滑,脉细者。用《伤寒论》麻子仁丸加减以滋阴润燥:火麻仁10克,芍药12克,酒军6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杏仁6克,麦冬15克。每日1剂,1日2次。  补脾法  此法用于脾气虚而症见倦怠懒言,不思饮食,食入胀满,四肢乏力,肠鸣,下肢水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用《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脾益气:黄芪15克,白术10克,人参6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怀山药15克,每日1剂,1日2次,蜂蜜为引。  温脾法  此法用于脾阳虚而症见面黄少华,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食少纳呆,呕吐清水,水肿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以《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加减以温阳理气:厚朴10克,干姜10克,草豆蔻6克,木香3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白术12克,每日1剂,1日2次,生姜为引。  醒脾法  此法用于脾病之湿热中阻而症见食欲不振,腹胀呕吐,泛酸,口干苦口,便溏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者。用《松崖医经》木香导滞丸加减以消导积滞:酒军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木香6克,槟榔6克,藿香10克。每日1剂,1日2次。  清脾法  此法用于脾病之痰湿困脾而症见饮食不香,不思饮食,口苦咽干,小便赤涩,便稀有味,苔白腻,脉弦数者。用《济生方》清脾饮加减以燥湿化痰,泄热清脾: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6克,青皮6克,白术12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1日2次,生姜为引。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方

方药:黄芪180克,川芎25克,赤芍、 当归、桃仁、红花、地龙各15克。加水煎取药 液2000毫升左右,趁热先熏,待温度适宜 后浸洗手足,每天2次,每次20分钟。14天为1疗程。主治: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症见周围神经感觉麻痹或缺失,出现对称的 上下肢麻木、针刺样及烧灼样感觉异 常,甚至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等。疗效: 治疗3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 万青松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蚕蛹药用验方

蚕蛹不仅营养丰富,为高蛋白营养品,而且还可入药。中医认为蚕蛹性平,味甘,具有祛风、健脾、除烦止渴的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介绍几款验方如下:●治小儿疳积蚕蛹30克,焙干研粉,每日分3次用温开水送服。●治失眠、心烦蚕蛹泡酒饮用。●治小儿遗尿蚕蛹20粒、乌梅5克,水煎服。●治慢性胃炎蚕蛹10粒、鸡内金9克,研末服用。●治蛔虫蚕蛹6克,研末和粥饮服。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程怀孟献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治疗恶寒方

何某,男,38岁,于2010年6月就诊,以恶寒为主诉就诊。自述恶寒3年,尤以背部恶寒为甚,观其形体肥胖,面色白润,语音洪亮,但口中有秽浊之气。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略有迂曲,舌苔白腻而厚润,脉象沉弦而细。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曾在省市级医院治疗,多按阳虚论治,服用附子、干姜温阳剂数十剂,附子曾用到30~60克,但恶寒症状未见好转。笔者仔细分析,认为此属痰湿与瘀血互结证,应以健脾化湿与活血化瘀并用,佐以辛温通络之味,以求络脉通畅,阳气温运,恶寒症状或可减轻。  方选桂枝茯苓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生白术15克,桃仁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30克,细辛3克,炒白芥子10克,橘红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用10剂,恶寒略感减轻,继用上方,加当归10克,以冀温通血脉。  三诊:服用10剂,恶寒已去大半,但夜间时时汗出,背部有微风吹拂之感,上方去白芥子,加入浮小麦30克,以炒白芍30克易赤芍。  四诊:服用7剂,汗出已止,恶寒症状消失。继用桂枝汤加防风,处方为: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建议服用20剂以调和营卫,巩固疗效。一个月后来诊,恶寒告愈,改为治疗“乙肝”为主。  从病人的形体与治疗经过可知,其“恶寒”绝非阳虚所为,必然另有原因可查。笔者想起《伤寒论》的恶寒症,有恶寒表证,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有恶寒里证,如四逆汤证、附子汤证,等等。此例恶寒3年,绝非恶寒表证;用附子辈扶阳方药治疗数月无效,可见亦非四逆理中之里证。从其形体上看,应为痰湿之体,而舌苔厚腻与脉象沉细及舌下静脉迂曲,更能说明湿浊内阻与血脉不通为其病机。立法应以健脾化湿与活血化瘀来通其阳气,以解恶寒之苦。《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则具有温阳活血与化湿的双重作用,经方苓桂术甘汤则是健脾化湿的代表方剂,故取两方治之。加入辛温通络之细辛、白芥子,意在加强温运通络的功效,橘红温而不燥,化湿通络作用较强,当归温经而活血,诸药共奏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辛温通络之功,使得郁结在里的阳气达于肌表,温于四肢,所以仅服月余,其效如其所料。从此例可知,仅举一症,而忽略辨证,便以为“寒者热之”可愈,那只是抓着了表面,只有抓着“证侯”,才能正确立法用药。“用药容易认证难”,并非虚言。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紧扣病机愈石淋

退休赋闲,有隙常忆往日临床之得失;遇疾久治不愈则惘然若失,沉疴得愈则终生乐而不忘。笔者1960年刚出师时曾治一例疑难病症,服药过程中由于病情骤增而受到病家的嗔怪,稍时又峰回路转而告愈,现将其整理如下。  吕某,男,32岁。1960年7月某日初诊。既往患肾盂肾炎(在上级医院确诊)一年迁延至今。二天前因饮冷失度而致恶寒发热,呕、泻而病情加剧,遂来求治。刻诊:面色黄白,脘痞呕恶,腰痛酸楚,小溲涩痛,大便溏薄,舌质红,苔黄腻秽浊,尺肤热,脉弦细而数。诊为湿温,投清热利湿三仁汤佐以芳香化浊之品:炒杏仁15克,白蔻10克(后下),薏苡仁20克,川朴15克,半夏12克,通草6克,滑石15克(包煎),竹叶10克,藿香15克,香薷10克。5剂,日1剂,水煎服。  服完4剂药后,腰痛突然加剧,腹胀,小溲点滴而下,家人搀扶来诊,患者表现极其痛苦,汗出濈濈,呻吟不已,当即请西医会诊,终未明确诊断,遂决定转县医院治疗。由笔者护送坐马车在乡间土路颠簸疾驰。途中病家疑笔者用药不当溢于言表,车约行1个小时左右,病人疾呼小解,小解时竟排出一个似枣核大小的暗褐色东西,触之坚硬,病家问这是何物?笔者亦懵然不识,须臾顿悟此物必结石也,俄顷病人腰腹痛胀若失,病家面色也随之“多云转晴”,遂调转车头打道回府,将息旬日而康复。  按: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一书,是治湿热互结所致湿温之名方。《张氏医通》谓:“石淋者……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此言热邪煎灼日久,熬炼津液而成结石,与三仁汤方证病机相同。三仁汤清热利湿,疏通水道,服后排出湿热胶结形成的结石虽为预料之外,但却在异病同治法则的情理之中。嗣后,笔者临床用三仁汤加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自称三仁三金汤,腰痛甚者加白芍、甘草治疗石淋,只要谨守“湿热”病机,多效。  或曰:“沙石得下,乃转诊颠簸使然。”余曰:“非也,药后湿浊清,则石无所附,水道通,则荡石下行,腰痛骤剧,此乃砂石下移之征,小溲点滴而下则砂石将出之兆也。‘颠簸’仅使沙石速下耳。”后愈4例皆无车马颠簸之经历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煅牡蛎。偏气虚,可选玉屏风散加味;偏血虚,可选归脾汤。成药可酌选人参养荣丸、虚汗停颗粒、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  营卫不和型: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可表现为局部出汗、半身出汗,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煅牡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若汗后发冷,可酌加附子以温阳敛汗。成药可选桂枝颗粒合虚汗停颗粒或黄芪精口服液。  虚火内炽型: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降火滋阴,以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煅牡蛎、浮小麦、乌梅、银柴胡、麦冬、五味子。成药可酌选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丸。  邪热郁蒸型: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黄,大便偏干,舌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化湿,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茵陈。成药可酌选龙胆泻肝丸、四妙丸。  必须说明的是,对单独出现的汗证,依此辨证治疗效果确凿。对急性热病、危重症和其他疾病引起或伴发的汗证,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尚学瑞)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白茅根治病验方

白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急性肾炎水肿等症。  咯血性肺结核:白茅根60克,侧柏叶20克,藕节、栀子、仙鹤草各15克。将上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连用7天。  麻疹:取白茅根、板蓝根各30克,玄参15克,山栀、牡丹皮各10克,生地黄、紫草各12克,水牛角3克(冲服)。上药除水牛角外,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加入水牛角,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尿血:取白茅根30克,车前子25克,大蓟10克,白糖15克。将前3味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放入白糖,每日一剂,连用3~5天。  鼻出血:取白茅根适量,研成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  癃闭:取白茅根(鲜品)6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  肾炎:白茅根30克,熟地黄、黄芪、薏苡仁、怀山药、益母草、山萸肉、川萆薢各20克,当归、冬瓜子、石韦、土茯苓各12克。每日一剂,水煎3次服,两个月为一疗程。  黄疸性肝炎:白茅根、茵陈各6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14天。  尿频:白茅根15克,防己12克,桑螵蛸、山药、乌药、益智仁各10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10日  流行性出血热:白茅根15克,丹参20克,芦根30克,佩兰15克,黄柏、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茅根30克,旱莲草、车前子、当归、丹参、生地黄各15克,三七、川芎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10日。(张可堂)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猪胆汁药用验方

猪胆汁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止咳定喘和利胆的作用。临床与民间常用猪胆汁治病的验方如下:●小儿消化不良将猪胆汁烘干制成3%猪胆汁粉糖浆,6个月以下儿童每日4毫升,6个月至1岁每日6毫升,1-4岁每日8毫升,4-7岁每日10毫升,均分3-4次服,连服3-5天。●急性传染性肝炎将鲜猪胆汁烘干研末,根据病情轻重,每日3-5克,分3次服,连服15天。●鼻炎藿香20克,苍耳子12克,猪胆汁适量。藿香研为细末,用猪胆汁调和成糊,苍耳子煎汤,饭后送服藿香糊,每次10克,每日2次。●乳痈取猪胆汁、红糖适量,兑水少许,共熬成膏,摊涂于药用纱布上,敷于患处。适用于乳痈初起未化脓者。●痔疮取鲜猪胆汁适量,放入盆中兑水搅匀,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左右,此法最宜外痔,一般一次即可解除疼痛。●沙眼将鲜猪胆汁过滤,取其清澈滤液,用心理盐水稀释成10%浓度,高压消毒后点眼,每日3-4次,连用2-3天。●中耳炎鲜猪胆汁100克(晒干或烘干),白矾5克,桑枝10克,共研细粉后吹入耳内。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5-7日可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濡养而发溃疡。治则:补中益气,健脾敛疮。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茯苓、山药各12克,陈皮5克,升麻、炙甘草各6克,白及12 克。10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服药后,溃疡面明显由凹变浅,开始缩小,纳食增加,肢体感觉有力。上方略事加减,继进7剂,溃疡面愈合。二、荨麻疹:周某,男,66岁。全身瘙痒,搔抓后起大小不一条状丘疹团块,色呈淡红,时起时消,反复发8月余。其间经用葡萄糖、钙剂、激素注射,服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赛庚定等,只能暂时止痒,过后仍如前状。患者述其血压偏低,时常头晕,肢体倦怠乏力,动辄汗出,纳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诊为慢性荨麻疹,辨证为中气虚弱,肌表不固,复受风邪。治则:补中益气,疏风止痒。处方:黄芪30 克,党参20克,白术、茯苓各12克,当归 15克,陈皮3克,白蒺藜9克,防风、升麻、僵蚕各6克。7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服药后,丘疹团块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痒感大减,体倦乏力,头晕汗出症状明显见轻。方中去僵蚕,黄芪减为20 克,白蒺藜减为6克,续服7剂后诸症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按:两个病例虽症状不同,但病机都属中气不足之证,故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随证加疏风止痒或收敛疮口之品,收到了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在临证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用中医的思维来指导中药的选用,才会有良好的疗效。 舒宏杰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老中医张震治虚证经验方

张震,全国名老中医,国内知名的中 医证候学家,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 张老认为,根据临床经验,西医所说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大多属中医虚证的范畴,其次为虚实互见之证,而纯 实之证较少。受病范围常’较广泛,五脏 六腑几乎都可以波及,但最多见者仍为 心、肝、脾、肾之病证。不少病例均有不 同程度之“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 肢软倦怠、自觉短气、颧红面白、自汗盗 汗、五心烦热、潮热低热、眠差多梦等。 这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较易出现的证 候。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又可合并或继 发它证,从而以各种复合证候表现出来。 临床分型辨治如下:一、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此证多见 于副交感神经偏亢之患者,治宜温补脾肾, 和胃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医案:杨某,男,56岁。诉上腹疼痛 2月余,经治未见好转。现感胃脘持续性 隐痛并向肩背部放射,常发恶心,不思饮 食,唾泪俱多,有时自闻腹内振水音,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尿夜难禁,一有便意 则须迅速登厕。脉沉迟,两尺无力。舌质 淡,苔白腻多津,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 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偏 亢。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法当 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子附桂理中汤 加味,川附片15克(先煎2小时),炒白 术、党参各12克,法半夏9克,肉桂5 克,香附、台乌药各10克,吴茱萸、砂仁、炙甘草各6克。服3剂后,胃脘痛迅速减轻,食欲增加,唾液及泪液明显减少,已无恶心现象。唯小便尚难控制,前方去香附、吴茱萸,加巴戟天10克,桑螵蛸 6克。续服4剂,诸症消失。二、心肾阴虚,肝阳不潜。该证常见于交感神经偏亢型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治法可予滋养心肾,平肝潜阳,方呵选补心丹等加味。医案:杨某,男,41岁。遗精频作已年余,夜梦特多,且梦境中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每逢惊梦则精液自出,日间觉醒状态下倘若情绪紧张则有遗精现象。易感心悸、头晕,两手轻微颤抖,心情紧张时则手抖尤为明显。夜间常出盗汗,舌尖略红,脉细数。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偏亢为主。辨证:心肾阴虚,肝阳不潜,玉关不固。拟滋养心肾,潜镇固涩。方用熟地、杜仲、钩藤各15 克,当归、麦冬、金樱子各12克,菟丝子、白芍各10克,石决明20克,莲须9克。服4剂后,称病好转,遗精次数显著减少,心悸盗汗尚较突出。上方加五味子6 克,续服6剂后遗精现象消失,梦亦减少,唯夜间偶尔尚有惊梦,但已无泄精现象。头晕,心悸,盗汗均显著减轻,仅于心情紧张时手尚颤抖,守上方续服3剂,便未再来复诊,2月后随访,谓上症药后痊愈。三、气阴两虚。程度不等之气阴两虚之证,亦常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声怯形槁,神疲气短,肢软无力,颧红面白,自汗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低烧,食纳欠佳,动则气促,干咳少痰,眠差多梦。舌嫩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无力,或有数象等。治宜益气育阴。方用生脉散加味。医案:邓某,男,45岁。诉长期低热持续已半年多,久治未愈。曾住某大医院作全面体检,结论仍为发热待诊。现觉头昏肢软,两胁隐痛发胀。每当集中精力看书或阅读文件时,则易昏昏入睡。尿短黄,大便干结,饮食睡眠无明显改变,舌质浅红,苔薄白少津。脉濡细,两尺弱。西医诊断为:①发热待查;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按肢软无力,嗜睡,乃罹病日久神气不足之候;小便黄大便结,舌上津少,显系阴液馈乏,热自内生使然。气液既亏,阴火失其戢敛,故而低热持续难已,迭经中西药物长期治疗而不应,情志势难舒展,肝气焉能不郁,因觉两胁不.适。证属气阴两虚,肝失疏泄。法当益气育阴,疏肝除热。方用黄芪20克,太子参、生地各15克,地骨皮12克,淡竹叶 3克,柴胡、山萸肉、佛手各9克,大枣4 枚,生甘草6克。连服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腋温读数已未超过36cC,仅觉胁肋尚隐痛,工作时神气稍差。上方去竹叶,加黄精15克续服3剂遂愈。四、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此证常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之患者,植物神经中枢之一的纹状体对体温和汗腺的调节失常—,因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医案:李某,女,48岁。近数月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稀少,现已闭经3月。近来时觉心烦易怒,潮热出汗,汗后又觉皮肤发凉,手足心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夜间咽干,偶有耳鸣。经西医予谷维素、多虑平等治疗未见改善,因此要求改服中药。诊视之:六脉弦数而细,舌红少津少苔。按上述表现,乃是肝肾阴亏,虚热内扰之证。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今患者年逾不惑,肾阴已亏,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虚火上扰故有如此表现。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潜降上亢之虚阳。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30克,地骨皮、郁金各15克,当归、山萸肉、菊花、夏枯草各 10克,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焦栀子、生草各6克,服3剂。复诊称心烦减轻,潮热汗出之次数亦减少,但腰尚酸痛,足心尚觉灼热,舌脉如前。上方去菊花加知母、黄柏各6克,再服3剂。三诊上述症状均有改善,但胁下胀痛较剧。前方加柴胡、枳壳、香附各10克,连服4 剂。四诊称前述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复至,仅偶有潮热,守方3剂巩固疗效而愈。 江 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见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1984年4月,有一周姓朋友说自己儿子有病,延余往诊。患者男性,年18岁,农民,未婚。春天联合庄间数户人家烧制砖瓦,忙碌多日。待将砖瓦烧制成功之后,唯觉乏力,四肢困倦,静卧二日,又觉颈项酸困不适。以为劳累过度,休息可复,未尝介意。翌日,出现不自主的点头动作。余诊视时,患者端坐,呈连续不断地头向前猛然低下,又猛然抬起,引肩臂抽动,整个动作连续有力,节奏规律,一个动作约1~2秒钟。由于连续俯仰无休,几不能进食,饮水用竹管或进稀粥。若困极睡眠之后,可停止发作。数日来进食甚少,精神更加疲惫。诊其脉因抖动不安而未能诊得为何脉。触及皮肤滋润,温度正常。诊视良久,百思不得其解,遂按劳累过度,血虚风动,凑药数味,服之以观其效。  十日后,遇朋友,询其儿子病况,言药后无效,又延一周姓医生,予桂枝加葛根汤。药服一剂发作减缓,可进食饮,再剂痊愈,现已康复矣。余反思,以方验证,该证为《伤寒论·太阳篇》“项背强几几”之证,方觉读书难,识证更难。《伤寒论·太阳篇》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两条经文都提到了“几几”,其区别在于一汗出恶风,一无汗恶风。该患者症状表现正如14条经文所述。盖烧砖瓦时热而汗出,乘凉时风邪乘虚侵袭太阳经俞,致经气不利,而发“项背强几几”。诊视时触及皮肤滋润,亦是微汗之象,故医者投“桂枝加葛根汤”,方证相符,药到病除。  后笔者根据先贤对“几几”的释义,多次观察了麻雀啄食的现象,麻雀啄食,边啄食,边抬头望望四周,连啄连望,其头颈俯仰之象,恰似该患者的表现特征。可见仲景用“几几”二字描述本证,言简意赅,形象逼真。笔者将本病例讲给一位同事,言其近期治愈一患者与笔者所讲病例症状相似,在本地静脉输液及口服中西药三日无效,也予“桂枝加葛根汤”,一剂知,二剂已。于是感叹经方作为临床经验的总结,只有认真研读领悟,才能灵活应用,临证则可避免失治误治矣。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四顺汤治夏季伤食方

老年人由于脏器衰退,脾胃功能减退,夏季饮食稍有不慎,易导致胃脘胀满,呕吐厌食,大便稀溏,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宋代医家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中的四顺汤治疗老年夏季伤食,有疗效。处方:神曲12克,生姜12克,炒麦芽10克,草豆蔻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方中神曲、麦芽消食除满,豆蔻、生姜行气暖胃,甘草补脾和中,此汤体现“攻邪而不伤正”的治疗原则。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