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3 秒,为您找到 273 个相关结果.
  • 三仁承气汤

    …则胆火仍炽,又必臣从生军、枳实,去胃热以清胆火,所谓釜底抽薪是也;佐以油木香、大腹皮者,以脾气喜焦香,而油木香则滑利脂膜,脾络喜疏通,而大腹皮又能直达脾膜也;妙在使以猪胰,善去油腻而助消化,以洗涤肠中垢浊。此胃燥脾约,液枯便闭之良方。运用 1、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胃燥脾约,液枯便秘证。临证以便秘尿频,口干,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2、现代常用于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热病后大便秘结等…
  • 黄芩定乱汤

    …一盏,候温徐服。主治 温病转为霍乱,腹不痛而肢冷,脉伏;或肢不冷,而口渴苔黄,小水不行,神情烦躁。加减化裁 转筋者,加生苡仁八钱,丝瓜络三钱;溺行者,用木瓜三钱;湿盛者,加连翘、茵陈各三钱。重要文献摘要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腹泻痢疾卷》:“黄芩定乱汤主治湿热之邪壅遏中焦,病热暴急,吐泻交作。当见泻下臭秽、头痛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方用王盂英氏黄芩定乱汤清热泻火…
  • 固睛明目丸《眼科临症笔记》

    …1.《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六册》:“视正反斜症,道口吕某某,男,七十岁。素好饮酒,头晕目酸,视物歪斜,脉右寸微细,两关滑数。乃肺气不足,痰火郁膈,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先略刺上星、人中、阳白、神庭,另服固睛明目丸十余剂,而视物不甚歪斜,但头晕如故,又服柏子坠痰丸,刺头维、后顶、大陵数次,头晕止,视物正常。”2.《中医眼科临证备要》:“患此病须急速治疗,待致头晕目眩,白膜成熟时,用金针拨障为妥,但不…
  • 冷香汤

    …),草豆蔻5个(去皮,面裹煨)。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消暑止渴。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或吐或泻。 用法用量 冷香饮子(《医级》卷七)。 各家论述 《瘴疟指南》: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川姜、良姜、檀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热之药,去寒温胃;甘草之甘,温以和中;大渴引饮者,心肺中有邪热,故冷饮以导邪热下行也。 摘录 《百一》卷七引王元礼方 中…
  • 解下除湿汤

    …温水泡服,如将药煎好,用药汁冲薄荷,待温度和于饮用为佳,久煎则薄荷脑挥发使疗效降低。重要文献摘要 《中国历代名医验方析要》:“开气消痰汤,治胸胃及咽喉各部实质性病变良方。灭痕丹,治腰间肉痕,细审用方理论及选用药品,疗效肯定,但临证所见,以胸部为多数,宜根据病变所在此,斟酌内服方剂,外用介绍黑布膏,经多年观察,疗效良好。解下除湿汤,为湿热下注,部分淋巴腺发炎方剂。如鼠蹊部,二阴之间骑马痈,…
  • 黄芪茯神散

    …茯神去木,甘草炙,天南星炮,白豆蔻炒黄,防风去芦头,白附子炮 ,肉桂去粗皮,山药,白芍药以上十味各等分。上件㕮咀。每服二钱,水六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乳食前。”方论选录《中医散剂疗法应用指南》:“疳积,又称疳证,多见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由脾胃虚损,为脏腑失养所致,是一种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形体消瘦,头发稀疏,精神麻惫,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者腹凹如舟,饮食异常…
  • 加味清宫汤

    …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用法用量 竹沥五茶匙冲入服。主治 暑温漫延三焦,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方义 方中用清宫汤咸寒甘苦泄热凉营,清心滋液,加知母清肺滋阴,银花解毒清暑,竹沥清热化暑,消渴止烦。全方共清心包之暑热。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温病指南》:“加味清宫汤,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冲匙。”各家论述 此苦辛寒法也。知…
  • 藿陈五苓散

    …二者共为君药。陈皮理气调中,化湿和胃;木通、泽泻利水泄热;猪苓利水渗湿,合为臣药。佐以防风解表散寒,祛风胜湿;藿香化湿和胃止呕;肉桂温通,以助气化,与诸利水药相伍,更增温化渗利止泻之力。生姜为引,和胃止呕。全方配伍,祛湿利水之力较强,适用于水湿停阻,外兼表寒之霍乱吐泻者。方中诸药用量,临证应用可加大。运用 本方主治表寒里湿证。症见霍乱吐泻,胃脘闷胀,肠鸣腹痛,头痛身重,恶寒无汗,小便不利…
  • 加味三白散

    … 本方主治证为脾胃虚弱,饮食停积,湿热内生者。治当健脾补中,消食和胃,祛湿清热。方以白术、茯苓共为君药。健脾助运,化湿利水。神曲、麦芽消食健胃;黄连清热燥湿,泻清利湿热,合为臣药。佐以苍术燥湿健脾;木香行气调中止痛,豆蔻理气化湿和中;陈皮理气调中,化湿和胃;白芍养阴和里,缓急止痛。诸药合用,以收健脾消食和胃,清热祛湿止泻之功。加减化裁 方中诸药用量较小,临证应用可酌情增加。若热重者…
  • 漏胎安胎饮

    …方义 妊娠气血两亏,冲任无操蓄之权,而血得漏泄于外,故漏胎下血不已。熟地补血以滋养其胎,黄耆补气以固摄其血;当归养血荣冲任,白芍蔹阴止漏血;川芎行血海以升阳,阿胶补阴血以安胎;艾叶振冲任之阳,阳密则漏血自止;荷叶举阳明之阳,阳举则陷下可回;甘草缓中和胃;地榆涩血止漏。水煎,温服,俾气血内充,则冲任完固而胎得所养,何漏胎之足患哉?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女科指南》:“漏胎安胎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