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3 秒,为您找到 115 个相关结果.
  • 升降汤

    …火不降(黄坤载曾有此论甚确)。所以《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平和”之语。所谓“中气”者,指“脾胃”而言也。所谓“使之平和”者,指“厥阴肝经”而言也。厥阴之治法如斯,少阳之治法亦不外斯。至仲景祖述《内经》,继往开来,作《伤寒论》一书,于治少阳寒热往来有小柴胡汤,方中用人参、甘草、大枣、半夏以调理脾胃,所谓调其中气使之平和也。治厥阴干呕、吐涎沫,有吴茱萸汤,方中亦用人参、大枣以调理脾胃,亦…
  • 三生饮

    …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髋关节狭窄等寒痹顽症。 1.类风湿关节炎:本方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来至变形僵直者)。服用5剂,肿痛明显缓解;10剂后,肿痛全除。后以仲景甘草附子汤20剂以善后,随访3年无复发。(《河北中医》1998年第6期) 2.肩关节周围炎:本方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屡治无效6年者,服药5剂,酸痛如失,待复感寒邪稍有复发时再服原方5剂而愈,随访3年…
  • 开迷散《古今医鉴》

    …墙上屋。乃荣血迷于心包所致。当归、白术、白芍药、柴胡、茯苓、甘草(炙)、桃仁、红花、苏木、远志、生地(姜、酒炒,锉),加生姜水煎服。有热,小柴胡加生地黄、辰砂。”4.《实用精神卫生学》:“汉代医圣张仲景则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拟出著名方药抵挡汤和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就是使血流畅通,‘化瘀’就是祛除瘀滞。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治疗精神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医学界…
  • 华佗赤散

    …吴茱萸、麻黄、代赭石)。”《廖平医书合集》:“华佗赤散,治时气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治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方。(案:此共十八味,《病源》解寒食散论:华氏方多简单,不如仲景重,复据史传所记,言之非通论也。)” 《伤寒总病论·卷第四》:“治时气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噤,治疟不绝,妇人产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时气伤寒病,临床可见头痛,发热,腰背强直不…
  • 枳实栀子豉汤

    …复病,宜助胃气也。”2、《伤寒贯珠集》:“大病新差,血气未复,余热未尽而强力作劳,为其余热之气因劳而外浮也。枳实、栀子所以下热,豆豉所以散热,盖亦表里之剂,而气味轻薄,适宜于病后复发之体耳。”3、《医宗金鉴》:“是方也,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煮五六沸即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气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阳用之以作吐,劳复用之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药品虽同,煎法各异,…
  • 大黄䗪虫丸

    …曰疟母,此丸主之。凡疟疾寒热,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久之不愈,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疟母。始虽邪正二气,及其固结之久,则顽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为患,或在肠胃之中,或薄肠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处。盖灰从火化,能消万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烂药,其性可知;渍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鳖甲、鼠妇、䗪虫、蜣螂、蜂窝者,皆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
  • 养荣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型脑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若气虚便秘者不宜用。”《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养荣承气汤润燥兼下结热法,俞氏经验方,载吴又可《瘟疫论》。鲜生地一两,生白芍二钱,小枳实钱半,真川朴五分,油当归三钱,白知母三钱,生锦纹一钱。”《张仲景方方族》:“本方即小承气汤合四物汤,去川芎之辛燥,加知母之甘寒滋阴而成,是攻下兼以滋阴养血之剂。温病数下而阴液大伤,但里热仍盛,若只用承气攻下则阴液更伤,单纯养阴扶正则又恐“闭…
  • 胆蛔汤《临证医案医方》

    …时凡遇胆道蛔虫病,我们接诊后先嘱患儿父母去挖苦栋根白皮,取回配药,一方面静脉滴注等渗葡萄糖。很多患儿经滴注后,疼痛即逐步缓解,服胆蛔汤后阵发之疼痛乃止。多数在12小时前后即排虫。根据个人体会,此方比仲景之乌梅丸更有效。乌梅丸对胆道蛔虫之轻者有效。巡回医疗归来后,我院一女同学患胆道蛔虫,未用滴注,单用胆蛔汤数剂而愈。运用咀蛔汤,药材的质量很重要,根据个人经验,苦栋根白皮杀虫药力专著,一定要鲜用,且不…
  • 四逆汤

    …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摘录 《伤寒论》 汉·汉仲景《伤寒论》:四逆汤 配方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
  • 麻黄附子甘草汤

    …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证,皆未日无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2、《伤寒来苏集》:彼太阳病而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