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承山,经外奇穴名。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小腿伸侧正中线,胫骨前嵴上,平外踝上缘上8寸处,后方与膀胱经承山穴相对,胃经条口穴稍内侧,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主治小儿惊厥、角弓反张、惊风、抽搐、下肢痛、足下垂等。一般灸3-4壮,直刺1.2-1.5寸。
名称
前承山出处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小腿伸侧正中线,胫骨前嵴上,平外踝上缘上8寸处主治
小儿惊厥、角弓反张、惊风等功能
镇惊止抽。操作
一般灸3-4壮,直刺1.2-1.5寸主要配伍
配委中穴、百虫穴、解溪穴等治角弓反张、下肢抽搐目录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附注
- 相关论述
功能作用
镇惊止抽。定位
位于小腿伸侧正中线,胫骨前嵴上,平外踝上缘上8寸处,后方与膀胱经承山穴相对,胃经条口穴稍内侧,左右计2穴。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浅静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详细主治
小儿惊厥、角弓反张、惊风、抽搐、下肢痛、足下垂等。详细操作
1、针灸法:一般灸3-4壮,直刺1.2-1.5寸,局部酸胀麻木,有时可扩散至踝部、足趾,留针30分钟。
2、按摩法:掐5次,揉30次,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法合用,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小儿多动症、小儿角弓反张、呕吐、胃病、足下垂、下肢痛、腓肠肌拉伤、踝关节扭伤、脉管炎等。配伍
配委中穴、百虫穴、解溪穴等治角弓反张、下肢抽搐。附注
亦是经穴别名,即足阳明胃经条口穴。相关论述
1、《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前承山穴,小儿望后跌,将此穴久掐、久揉,有效。”
2、《腧穴学概论》:“前承山,在胻前对承山穴处。主治小儿角弓反张。灸三至四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