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脾胃病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健脾不等于补脾

“健脾”这个词,似乎很容易被误解。谈到健脾,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脾。补脾虽然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补脾与健脾的意思并不对等,健脾的内涵远大于补脾。我们知道脾主运化,“运”是运转输送;“化”是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即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健脾,是指健运脾气的治法。对应治疗的是脾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脾胃强 好度夏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人们常会觉得不思饮食、浑身倦怠。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所以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正所谓“脾胃强,好度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脾阴虚证如何辨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黄帝内经》里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有脾脏,只提脾阳,未提脾阴。这是为什么呢?脾阴与脾阳《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却论述了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元代朱丹溪在《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治疗脾胃病首当祛痰利湿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沈绍功对于此病的诊治,具有独创经验和明显疗效。现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将沈绍功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辨证要点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在脾胃病辨证中,沈绍功倡导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强调以虚实为纲,辨寒热两性,重痰湿、气滞病因。以虚实为纲:脾胃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阳明胃病多为实证,太阴脾病多为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其运化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运脾和胃 调神养元

李应东,男,1962年4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卫生部国家临床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等。笔者幼承庭训、熟读经典,后受李东垣“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启蒙从而精研脾胃论,系统地传承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临证倡导运脾和胃、调神养元。调脾胃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和中降浊调糖饮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首届百杰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年,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神经性并发症、中风、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疗。组成: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虚该怎么办

中国人最容易“脾虚”了,即便没有明确的疾病, 但“脾虚”仍旧是很多国人的生命状态。之所以如此,首先,中国人用心多于用身;其二,中国人有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巨变;其三,中国人肌肉力量相对弱。想改变这种“脾虚”的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饮食和锻炼。中医说的“脾”,不是腹腔中那个长条的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虚”的时候,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脾虚,练练金鸡独立

中医认为,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虚会诱发多种疾病。从临床上看,现代人三餐不规律、爱吃冷饮、过食油腻食物和甜食、熬夜等不良习惯正在渐渐摧毁脾的功能。脾虚失运,人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胀气、四肢欠温、气短怕冷、形体肥胖等症状。脾虚的表现有轻有重:轻者可通过饮食调理改善症状,比如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薏米红豆粥、乌鱼山药汤等食疗方;脾虚严重的人群,靠饮食调理效果不明显的话,可试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调心的智慧我们继续学习《饮食滋味》。说到养生,很多人的关注点都会首先放在脾胃这个问题上。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负责身体营养物质的消解、运化以及输布,对于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本次内容,我们将跟随徐文兵先生一起学习调脾的智慧。关于脾胃病的症状,《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自我判断有没有脾虚 去水湿良方

在养脾之前,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脾在哪里?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有人说,脾不就在左肋下吗?不完全对。这个部位是西医讲的“脾脏”,而不是中医所讲的“脾”,虽然只差一个字,区别却很大。中医的“脾”是整体的功能概念:仅仅就部位而言,整个腹部都属于中医认为的“脾”呢。1分钟判断你有没有脾虚想知道自己是否脾虚吗?不妨做做以下的测试题吧。早发现早调养,防止脾虚越来越影响你的健康。A类~C类中,回答“是”最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

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脾虚辨证

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事实上,由于现在人饮食和作息上的问题,很多朋友出现了脾虚的症状,只不过有轻有重,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脾已经虚了。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其实脾虚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在你的“脸上”。我这么说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但实际上您一照
病理科 滋养益寿 - 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