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泄泻 温中降逆利湿止泻法

温中降逆、利湿止泻法 霍某,男,2岁,1995年5月6日诊。 食生冷瓜果之后,出现泄泻、呕吐已5日余。大便日6~7次,有时呕吐,神疲,精神欠佳,腹按尚软。舌淡,苔白,脉稍滑。 证属:脾胃虚寒,胃气上逆。 治以:温中降逆,利湿止泻。 处方:党参5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炮姜3克,白蔻2克,藿香5克,半夏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甘草3克。2剂,水煎15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 二诊(5月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感受风寒后泄泻咳嗽 止咳和胃法

祛风散寒、止咳和胃法 高某,男,2岁,2003年10月16日诊。 感受风寒之后,泄泻,咳嗽,鼻流清涕,呕吐,舌淡,苔白,脉细。 证属:风寒外袭,肺胃失和。 治以:祛风散寒,和胃止咳。 处方:苏叶6克,防风3克,藿香5克,半夏3克,杏仁3克,厚朴3克,茯苓5克,辛夷3克。2剂,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日1剂。 二诊(10月18日):呕减咳轻,鼻流清涕已愈,仍有泄泻。上方去辛夷,加炮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泄泻用以敷脐处方

熟料五积散出自《医学入门》卷八。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恶寒,拘急,呕吐腹痛;及伤寒发热,头痛恶风,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并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脉不调及腹痛带下。余变而用之于敷脐治疗小儿冬月泻泄,常收到良好和效果。 处方:白芷30克,川芎30克,芍药30克,甘草30克,茯苓30克,当归30克,肉桂30克,陈皮60克,麻黄60克,厚朴40克,干姜40克,桔梗10克,枳壳50克,半夏2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儿童秋泻的饮食治疗

特约专家、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有国婴幼儿“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对抗生素不敏感,选择食疗,特别是粥疗极为有益。可选用的食谱有:荔枝粥:荔枝干(去核)、莲肉各5~7 枚,山药15克,粳米30克,加水适量熬煮成粥,加白糖少许调味服食。猪肚粥:猪肚1具(切片),粳米30 克,山药15克,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少许食盐调味服食。糯米固肠粥:取糯米30克,山药15 克。先将糯米炒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疳泻 脾肾虚弱 运用山楂配当归为主治

《医宗金鉴》中有疳泻之说:“疳疾伤脾因作泻,先清后补为妙诀,初宜清热和中汤,久泻参苓白术捷。”古人认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亦有人认为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诸脏失养,故疳诸证随之发生。 笔者多年前运用山楂配当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治法燥湿止泻

汪受传,1946年生,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项目审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型医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出版《中医儿科学》《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虚寒泄泻治方 解表和中治小儿泄泻

处方:茯苓、藿香、炒山楂、炒神 曲、炒麦芽各6克,麻黄、桂枝、半 夏、砂仁各3克,生姜3片。用法:小儿根据年龄酌情加减剂 量,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解表和中。主治:小儿泄泻,中医辨证为风寒 泄泻,症见肠鸣泄泻,鼻塞流涕,恶寒 发热,腹满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 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郭云刚治虚寒泄泻经验方法:取五倍子20克,硫黄 粉12克,肉桂、丁香、吴茱萸、威 灵仙各10克。共研细粉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脾虚泄泻 脾气虚泄泻 脾阳虚泄泻

孙浩主任中医师为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儿科中医第五代继承人。临证善用中医多种外治法治疗儿科杂症。现将其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总结如下: 脾气虚泄泻 患儿多形体瘦弱,面色欠华,泻下稀便,其色淡黄,夹杂未消化之食物,腹软不痛,肠鸣漉漉,纳少,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脉细弱。大便检验脓细胞、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外台茯苓饮治幼儿腹泻

周某,女,1岁零1个月,2014年11月20日初诊。患儿稍胖,肤白,由母亲抱来,7个月时曾因高烧来诊,予小柴胡加石膏汤愈,此次已反复腹泻近4天,4天前起发烧、腹泻,查血常规、便常规未见异常,口服阿奇霉素后烧退,但腹泻未止,日2~4次,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夜间易醒,辗转反侧,口中“哼哼”,无盗汗,白天可睡2~3小时,近两日纳差,得食则嗳气,声音较大,饮水不多,平素多动,因患者不配合,舌象未知,脉细。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以呕吐、腹泻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传染性强,是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秋季腹泻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笔者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①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之间;②发病多是6~18个月的小儿;③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作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秋冬腹泻 隔姜灸脐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儿,秋冬季腹泻都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中医发现,在肚脐(神阙穴)施以艾灸,可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对秋冬腹泻效果明显。在肚脐施以艾灸名曰“脐灸”,中医常用脐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艾条悬灸,即手持点燃的艾条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感觉脐周有温热感为度,每次施灸时间为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冬天捂出病 防孩子腹泻

编辑同志:前段时间我2岁的儿子突然出现拉肚子,每天拉黄色稀水便十多次,伴有发烧频繁呕吐,到附近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秋季腹泻并脱水。儿科医生要求先给他抽血化验,然后进行输液治疗。请问,为什么对腹泻患儿要抽血检查?桂阳县李小芳李读者: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每年10-12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对于秋季腹泻患儿,儿科医生要求抽血检查患儿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度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秋季腹泻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